卷六十四·居處部四
宅舍
[注]宅舍庭 壇 室齋 廬道路
《晏子》曰:景公使更晏子之宅,曰:子之宅近市,湫隘囂塵不可居,請更子宅,曰:臣之先臣,居此宅焉,臣不足以代之。
《漢書》曰:蕭何買田宅,必居窮僻處,不治垣舍,曰:令後世賢,師吾儉,不賢,無爲勢家所奪。
又曰:魯共王壞孔子舊宅,以廣宮室,聞鍾磬琴瑟之聲,遂不敢壞,複於其壁中得古經傳。
《續漢書》曰:吳漢嘗出征,妻子在後買田業,漢還,讓之曰:軍師在外,吏士不足,何多買田宅乎,遂盡分以與昆弟外家。
裴楷別傳曰:楷營新宅,基宇甚麗 ,當移住,與兄共遊行,床帳儼然,櫺軒疏朗,兄心甚原之,而口不言,楷心知其意,便使兄住。
王隱《晉書》曰:魏舒少孤爲外家甯氏所養,甯起宅,相者雲,當出貴外生,舒曰:當爲外家成此宅相。
《漢舊儀》曰:高皇帝家在豐中陽裏,爲沛泗上亭長,及爲天子,立沛廟,祠豐故宅。
《風俗通》曰:宅不西益,俗說西者爲上,上益宅者,妨家長也,原其所以西益者, 《禮記》曰:南向北向,西方爲上,《爾雅》曰:西南隅謂之奧,尊長之處也 ,不西益者,難動搖之爾,審西益有害,增廣三面,豈能獨吉乎。
《三輔決錄》曰:郭詳爲太尉長史,起大宅,在高陵城西,世稱曰長史宅。
《吳志》曰:周瑜與孫策同年,相友善,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,升堂拜母,有無通共。
又曰:陳表家財,盡於養士,死之日,妻子露立,太子登爲起居宅。
婁承先傳曰:婁玄到廣州,遂徘徊躑躅於仲翔宅故處,哀咽悽愴,不能自勝。
《搜神記》曰:魏郡張本富,忽衰死財散,賣宅與程應,應舉家疾病,賣與何文,文先獨持大刀,暮入北堂梁上,一更中,有一人長丈餘,高冠赤幘,呼曰:細腰,細腰應諾,何以有人氣,答無,便去,文因呼細腰,問向赤衣冠是誰,答曰金也,在西壁下,問君是誰,答雲,我杵也,今在竈下,文掘得金三百斤,燒去杵,由此大富,宅遂清寧。
□□[注]《太平禦覽》一百八十作抱樸。子曰:葛廬有大功,受爵,立宅舍於博望裏,於今基兆石蛇楚在焉。
又曰:臨汜[注]《太平禦覽》九百八十五作沅。縣有廖氏,世老壽,後移,子孫輒殘折,他人居其故宅,複累世壽,乃知是宅所爲,不知其何故,疑井水赤,乃掘井左右,得古人埋丹沙數十斛,丹汁入井,是以飲水而得壽。
《襄陽記》曰:李衡每欲治家,妻輒不聽,後密遣客十人,於武陵龍陽洲上作宅。種橘千樹,臨死,敕兒曰:汝母每惡吾治家,故窮如是,吾州裏有千頭木奴,不用汝衣食,歲上一匹絹,亦當足用爾,亡後二十餘日,兒白母,母曰:此當種柑橘也,汝家失十戶客七八年,必汝父遣爲宅,晉咸康中,其宅上枯樹猶存。
范汪《荊州記》曰:宛有三女樓,作子胥宅。
又曰:義陽六縣安昌裏,有光武宅,枕白水陂,所謂龍飛白水也。
庾仲雍《荊州記》曰:秭歸縣有屈原宅伍胥廟,搗衣石猶存。
《賴鄉記》曰:老子祠在賴鄉曲仁裏,譙城西出五十裏,老子平生時,教化學仙故處也,漢桓帝修建屋宇,爲老子廟,廟北二裏,李夫人祠,是老子舊生宅也。
劉楨京口記曰:糖頹山,山周回二裏餘,山南隅,隔路得郤鑒故宅,五十餘畝。
戴延之《西京記》曰:東陽門外道北,吳蜀二主第宅,去城二裏,墟墓猶存。
又曰:潼關北去蒲阪城六十裏,中有舜廟,城外有宅井,及二妃壇,南去城二十裏,有山,舜所耕山,上亦有山。
述征記曰:豐圻,豐水西九十裏,有漢高祖宅。
又曰:山陽縣城東北二十裏,魏中散大夫嵇康園宅,今悉爲田墟,而父老猶謂嵇公竹林地,以時有遺竹也。
盛弘之《荊州記》曰:新野郡西七裏 ,有梅溪,源出紫山,南流注淯,故老傳溪西有百里奚宅。
【詩】齊竟陵王蕭子良行宅詩曰:餘稟性端疏,屬愛閑外,往歲羈役浙東,備曆江山之羨,名都勝境,極盡登臨,山原石道,步步新情,回池絕澗,往往舊識,以吟以詠,聊用述心,訪宇北山阿,卜居西野外,幼賞悅禽魚,早性羨蓬艾。
陳江總歲暮還宅詩曰:悒然想泉石,驅駕出城台,玩竹春前筍,驚花雪後梅,青山殊可對,黃卷複時開,長繩豈系日,濁酒傾一杯。
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