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四十·禮部下
塚墓
《禮記》曰:《曾子》曰:朋友之墓 ,有宿草而不哭焉。
又曰:趙文子與叔譽觀九原,《文子》曰:死如可作 ,吾誰與歸,叔譽曰:其陽處父乎 ,《文子》曰:其智不足稱也,其臼犯乎,《文子》曰:其仁不足稱也 ,我則隨武子乎,利君不忘其身,謀身不遺其友。
《越絕書》曰:闔廬塚在昌門外,銅槨三重,洪池六尺,玉鳧之流,扁諸之劍三千 ,幹將魚腸之劍在焉,十萬人築治之,吳越春秋又載,事具山部。
史記曰:樗裏子卒,葬渭南章台之東,曰:後一百歲,當有天子之宮夾我墓,至漢興,長樂宮在其東,未央在其西,武庫正當其墓。
《漢書》曰:原涉自以先人墳墓儉約,非孝也,乃大治塚舍,周閣重門,初武帝時,京兆曹氏葬茂陵,民謂其道爲京兆阡,涉墓[注]漢書九十二原涉傳作慕。之,乃買地開道,立署曰南陽阡,人不肯從,謂之原氏阡。
楊雄家諜曰:子雲以天鳳五年卒,葬安陵阪上,所厚沛郡桓君山,平陵如子禮,弟子鉅鹿侯芭,共爲治喪,諸公遣世子朝臣郎吏行事者會送,桓君山爲斂賻 ,起祠塋,侯芭負土作墳,號曰玄塚。
《博物志》曰:漢滕公夏侯嬰死,公卿送葬至東都門外,馬不行,殕地悲鳴,得石槨,有銘曰:佳城鬱鬱,三千年見白日,籲嗟滕公居此室,乃葬之。
範曄《後漢書》曰:楊震爲樊豐等所譖,飲酖卒,先葬十餘日,有大鳥,高丈餘,集震喪前,俯仰悲鳴,淚下霑地,葬畢乃飛去,於是立石鳥象於墓所。
《梁州記》曰:武侯壘東南,有定軍山,入山十餘裏,有諸葛武侯墓,鍾會征蜀,至漢川,祭亮之廟,令軍士不得於墓芻牧樵采,今松柏碑銘儼然。
盛弘之《荊州記》曰:冠軍縣東,有魏征南軍司張詹墓,刻其碑背曰:白楸之棺,易朽之裳,銅鐵不入,瓦器不藏,嗟矣後人,幸勿我傷,至元嘉六年,民饑,始被發,金銀朱漆之器,雕刻爛然。
《荊州記》曰:酈縣北三十裏,有一墓,甚崇偉,前有石樓,高一丈五尺,上作石鳳,將九子,相傳雲是姚家墓,不詳其人。
《異苑》曰:魏武北征喻[注]《太平禦覽》五百五十九作蹹。頓,升嶺眺望,見一崗 ,不生百草,王粲曰:必是古塚,此人在世服生石,死而石生,勢蒸出外,致卉草燋滅,即令鑿看,果得墓,有石滿塋。
皇覽曰 :蒼頡塚在馮翊縣衙[注]《太平禦覽》五百五十九作衙縣。此倒,利陽亭南,道旁墳高六尺,學書者皆祭之不絕。
蚩尤塚在東郡壽張縣闞[注]《太平禦覽》五百五十九作閿。鄉城中,高七丈,民常十月祀之,有赤氣出,如一匹絳,民爲蚩尤旗。
伍輯之《從征記》曰:孔叢雲,夫子墓方二裏,諸弟子各以四方木來植之,今盤根猶存。
魏武令曰:故北中郎將盧植,名著海內,學爲儒宗,士之楷模,國之植幹也,今亟遣丞相掾,除其墳墓,存其子孫,並致薄醊,以彰厥德。
《魏志》曰:陳思王薨,遣葬,初植登魚山,臨東河,喟然有歎焉之心,遂營爲墓。
《吳志》曰:顧邵起家爲豫章太守 ,下車祀先賢徐孺子墓,優待其後。
又曰:漢末,關中亂,有發前漢時宮人塚者,猶活,既出複如舊,郭後愛念之,常置左右 ,問當時宮內事,了了有次第。
王隱《晉書》曰:太康元年,汲縣民盜發魏安釐王塚,得竹書漆字古書,有易卦,似連山歸藏文,有春秋,似左傳。
《搜神記》曰:宋大夫韓馮,取妻而美,康王奪之,俄而馮自殺,妻乃陰腐其衣,王與登臺,遂自投台下,左右攬之,衣不中手,遺書於帶曰:王利其生,不[注]法苑珠林三十六作妾。利其死,原以屍骨賜馮而合葬乎,王怒弗聽,使裏人埋之,塚相望也,宿昔有交梓木生於二塚之端,旬日而大合抱,屈體相就,根交於下。又有鴛鴦鳥,雌雄各一,恒棲樹上,交頸悲鳴,宋人哀之,遂號其木曰相思樹。
《從征記》曰:劉表塚在高平郡,表之子琮,搗四方珍香數十斛,著棺中,蘇合消疾之香,莫不畢備,永嘉中,郡人發其墓,表白如生,香聞數十裏。
《世說》曰:戴公見林法師墓曰 :德音未遠 ,而拱木已積,冀神理綿綿,不與氣運俱盡耳。
戴延之《西征記》曰:金鄉焦氏山北數裏,有漢司隸校尉曾峻塚,前有石祠,堂中四壁,皆青石隱起,自書契以來,忠臣孝子,孔子七十二人形象,皆刻石記之。
【詩】古墟墓詩曰:去者日已疏,生者日已親,出郭門直視,但見丘與墳,古墓犁爲田,松柏摧爲薪,白楊多悲風,蕭蕭愁殺人,思還故里閭,欲歸道無因。
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