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三十八·禮部上
禮
[注]禮祭祀郊丘 宗廟 明堂辟雍學校 釋奠
《管子》曰:禮者,因人之情,緣義之理,而爲之節文者也。
《物理論》曰:禮者,履也,律也 ,義同而名異,五禮者,吉凶賓軍嘉也。
周禮,大宗伯之職,以吉禮事邦國之鬼神祇,事謂祀之祭之享之,以凶禮哀邦國之憂 ,哀謂救患分災也,以賓禮親邦國,以軍禮同邦國,同謂威其不葉偕老[注]周禮注作僭差,此訛。也,以嘉禮親萬民,嘉,善也 ,所以因人心所善而爲制,吉禮之別十有二,一曰禋祀,二曰實柴,三曰燎,四曰血祭,五曰埋沈,六曰副辜,七曰肆獻,八曰饋食,九曰祠,十曰禴,十一[注]一下脫曰字。嘗,十二曰蒸,凶禮之別有五,一曰喪禮,哀死亡,二曰荒禮,哀凶劄荒,人物有害之也,三曰吊禮,哀禍災,遭水火也,四曰禬禮,哀圍敗,同盟合會財貨,以更其所喪也,五曰恤禮,哀寇亂,鄰國相憂,賓禮之別有八,一曰朝,二曰宗,三曰覲,四曰遇,五曰會,六曰同,七曰問,八曰視,軍禮之別有五,一曰大師之禮以用衆,二曰大均之禮以恤衆,均其地政,所以憂民。三曰大田之禮以簡衆,因田習閱車徒之數也,四曰大役之禮以任衆,築宮邑,所以事民力彊[注]周禮注彊下有弱字。也,五曰大封之禮以合衆,正封疆以合衆人也,嘉禮之別有六,一曰飲食,二曰婚冠,三曰賓射,四曰饗燕,五曰脤膰,六曰慶賀。
又曰:太宰掌三曰禮典,以和邦國 ,以統百官,以諧萬民。
大司徒以五禮防民之僞,而教之中。
《禮記》曰:禮也者,體也,禮不備,謂之不成人。
又曰:夫禮者,所以定親疏,決嫌疑 ,別同異,明是非也,道德仁義,非禮不成,教訓正俗,非禮不備,分爭辯訟,非禮不決,君臣上下,父子兄弟,非禮不定。
又曰:夫禮,先王以承天之道 ,以治人之情,故失之者死,得之者生,詩云,相鼠有體,人而無禮,人而無禮,胡不遄死,言偃複問曰:夫子之極言禮也,可得而聞與,孔子曰:我欲觀夏道,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 ,吾得夏時焉,我欲觀殷道,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,吾得坤乾焉。
又曰:故人情者,聖王之田也 ,修禮以耕之,陳義以種之,講學以耨之,本仁以聚之,播樂以安之。
又曰:禮其在人也,如竹箭之有筠也,如松柏之有心也,二者居天下之大端也,貫四時,不改柯易葉。
又曰:夫禮本於太一,分而爲天地,轉而爲陰陽,變而爲四時,列而爲鬼神。
《大戴禮》曰:禮象五行也,其義四時也,故以四時[注]大戴禮本命篇無時字。舉 ,有思,[注]大戴禮作恩,訛。有義,有節,有權。
《左傳》曰:子太叔見趙簡子,簡子問揖讓周旋之禮,對曰:是儀也,非禮也,簡子曰:敢問何謂禮,對曰:聞諸先大夫子産曰:夫禮,天地之經也,地之義也,民之行也。
又曰:邾隱公來朝,子貢觀焉,邾子執玉高,其容仰,公受玉卑,其容俯,子貢曰:以禮觀之,二公皆有亡焉,今朝賀而不度,高仰驕也,卑俯替也,驕近亂,替近疾,君爲主,其先亡乎。
《論語》曰:道之以政,齊之以刑,民免而無恥,道之以德,齊之以禮,有恥且格。
又曰:顔回問仁,子曰:克己複禮爲仁,一日克己複禮,天下歸仁焉,爲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,顔回曰:請問其目,子曰:非禮勿視,非禮勿聽,非禮勿言,非禮勿動,顔回曰:回雖不敏,請事斯語矣。
《莊子》曰:三皇五帝之禮義法度 ,不矜於同,而矜於治,故譬三皇五帝之禮義法度,其猶楂梨橘柚耶,其味相反,而皆可於口,故禮義法度,應時而變也。
《孫卿子》曰:人生有欲,欲則求,求則爭,爭則亂,亂則窮 ,先王惡其亂也,故制禮義以養之,《慎子》曰:禮從俗,政從上,使從君,國有貴賤之禮,無賢不肖之禮也。
《白虎通》曰:所以作禮樂者,樂以象天,禮以法地。
《家語》曰:孔子言於魯哀公曰:人之所以生,禮爲大,非禮無以辨君臣之位。
董生書曰:理者天所爲也 ,文者人所爲也,人所爲謂之禮,禮者,因人情而爲節文也,以救其亂,夫隄者水之防也,禮者人之防也,刑防其末,禮防其本。
《禮稽命徵》曰:禮之動搖也,與天地同氣,四時合信,陰陽爲符,日月爲明。
《漢書》曰:叔孫通爲高祖制漢儀十二篇。
範曄《後漢書》曰:詔召玄武司馬班固,問定禮制之宜,固曰:京師諸儒,多能說禮,宜廣招集,共議失得,帝曰:作舍道邊,三年不成,會禮之家,名爲聚訟,互生疑異,筆不得下,昔者堯作大章,一夔足矣,章和元年,乃召曹褒,詣嘉德門,持班固所上叔孫通漢儀十二篇,敕褒曰:此制散略,多不合經,令宜依制條,使可施行,褒於南宮東觀,考正舊禮,上自天子,至於庶人,冠昏吉凶,終始制度,以爲一百五十篇。
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