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五十二·治政部上
論政
[[注]本卷宋本缺,據明本補。]
[注]論政善政赦宥
《釋名》曰:政,正也,下所取正也。
《禮記》曰:聖人南面而聽天下,所宜先者五,一曰治親,二曰報功,三曰舉賢,四曰使能,五曰存愛,察有仁愛者也。五者一得於天下,民無不足不贍者。
《大戴禮》曰:德法者,禦民之銜勒也,吏者轡也,刑者策也,天子禦者,內史太史,左右手也,古者以法爲銜勒,以官爲轡,以刑爲策,以人爲手,故禦天下數百年而不解惰。
《管子》曰:國有四維,一維絕則傾,二維絕則危,三維絕則覆,四維絕則滅,傾可正,危可安,覆可起,滅不可得複也,四維,一曰禮,二曰義,三曰廉,四曰恥。
又曰:堯舜之民,非生而治,桀紂之民,非生而亂,故治亂在上。
又曰:聖君設度量,置儀治,如天地之堅,如列星之固,如日月之明,如四時之信,然正令往,而民從之。
《晏子》曰:景公問治國何患,對曰:患社鼠,社有鼠,不可灌,人君之左右,出則賣重寒熱,入則矯謁收利。
《老子》曰:治大國,若烹小鮮。
《書》曰:懍乎若朽索之馭六馬。
《商君書》曰:凡人主所以勸民者 ,官爵也,國之所興者,農戰也,令民求官爵,皆不以農戰,而以巧言虛道也,此爲勞民,勞民者,其國必無力,無力者其國必削。
又曰:善治者,使盜蹠可信,不能治者,使伯夷可疑。
《韓子》曰:夫堯生在上位,雖十桀紂不能亂者,勢治也,桀紂亦生在上,雖有十堯舜而不能治者,勢亂也。
《史記》曰:齊威王召即墨大夫而語之曰:自子之居即墨也,毀日至,然吾使人視即墨,田野辟,民人給,官無留事,是子不事吾左右,以求譽也,封之萬家,召阿大夫語之曰:自子之守阿,譽日聞矣,然使使視阿,田野不辟,民貧,若是子以幣享吾左右,以求譽也,是日烹阿大夫,及左右嘗譽者,於是齊國震懼,人不敢飾非。
陸賈《新語》曰:君子爲治也,混然無事,寂然無聲,官府若無人,亭落若無吏,郵無夜行之卒,鄉無夜召之正,耆老甘味於堂,丁男耕芸於野。
《淮南子》曰:治國者,若耨田,去害苗而已,今沐者墮發,而猶爲之不已,以其所去者少,所利者多也。
又曰:盛國之道,工無僞事,農無遺力,士無諂行,官無失法,譬若設網者,引其綱而萬目張。
又曰:張琴瑟者,小弦鐶而大弦緩,鐶者急也。立事者,賤者勞而貴者逸也,禹[注]淮南泰族篇作舜。爲天下,彈五弦之琴,歌南風之詩,周公肴膳不撤於前,鐘鼓不解於懸,而四夷服,嬴秦正晝決獄,夜理書,正,秦始皇名也。禦史冠蓋相接於道,戍五嶺以備越,五嶺,钅覃城之嶺,九疑之塞,番禺之都,南野之界,射(淮南人間篇作餘。)幹之水。桀[注]泰族篇作築。修城以守胡,然奸邪萌生,而亂愈滋。
又曰:太清之始,天覆以德,地載以樂,四時不失其序,風雨不降其虛,日月淑清而揚光 ,五星循軌而不失行 ,鳳麟至,蓍龜兆,甘露下,竹實滿,流黃出,朱草生,滿,成也,流黃,土精也,朱草生於庭,皆瑞應也 。逮至衰世,松柏箘簵,宛而夏槁,江河三川,絕而不流,夷羊在牧,夷羊,土神也,殷之將亡,見於商郊也。飛蛩滿野,蛩,蟬蔑蒙屬。
又曰:楚王問詹何曰:治國奈何,詹何曰:何明於治身,不明於治國,楚王曰:寡人得奉宗廟社稷,原學所以守之,詹何對曰:臣未嘗聞身亂而國治者也,故本身不敢對以末,楚王曰:善。
《說苑》曰:政有三品,王者之政化之,霸者之政威之,強國之政脅之,夫此三者,各有所施,而化之爲貴矣,化之不變,而後威之,威之不變,而後刑之,夫[注]原訛尖,據馮校本改。至於刑,則非王者之所貴也。
《新序》曰:臧孫行猛政,子貢非之曰 :夫政猶張琴瑟也,大弦急則小弦絕矣,是以位尊者,德不可以薄,宮大者,治不可以小,地廣者,制不可以狹,民衆者,政不可以苛,獨不聞,子産相鄭乎,其掄材推賢,抑惡而揚善,故有大略者,不問其所短,有德厚者,不非其小疵 ,其牧民之道,養之以仁,教之以禮,因其所欲而與之,從其所好而勸之,賞之疑者從重,罰之疑者從輕。
【議】晉潘嶽九品議曰:天生蒸民,而樹之君,使司牧之,勿失其性,君不獨治,於是乎建牧立監,陳其輔佐,故曰天工人其代之,然則高官厚祿,非明崇賢,所以興治,卑位下役,非爲鄙愚,所以供職,雖或開榮辱之門,有爭競之弊,而百王莫之能易者,此道不可以二故也,方今天下隆平,四海攸同,薦賢達善,各以類進,夫觀民宣化,爲治之本,雖實小邑,猶須其人。又中正之身,優劣懸殊,苟知人者智,則不知者謬矣,莫如達官,各舉其屬,萬嶽九列,朝所取信,郡守雖輕,有刺史存,舉之當否,實司其事,考績累名,施黜陟焉,進賢受賞,不進賢甘戮 ,沮勸既明,爲人自爲謀,庶公道大行,而私謁息矣。
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