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链接: 老印书画国际 雲亭勸水
当前位置: 首页 > 书籍

论语集注

作者:朱熹   发表时间:2025-04-04 00:30

论语集注卷十

子张第十九 凡二十五章


  此篇皆记弟子之言,而子夏为多,子贡次之。盖孔门自颜子以下,颖悟莫若子贡;自曾子以下,笃实无若子夏。故特记 之详焉。

  子张曰 :“士见危致命,见得思义,祭思敬,丧思哀,其可已矣。”致命,谓委致其命,犹言授命也。四者立身之大节, 一有不至,则余无足观。故言士能如此,则庶乎其可矣。

  子张曰:“执德不弘,信道不笃,焉能为有?焉能为亡?”焉,于虔反。亡,读作无 ,下同 。有所得而守之太狭,则德 孤;有所闻而信之不笃,则道废。焉能为有无,犹言不足为轻 重。

 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。子张曰 :“子夏云何?”对曰:“子夏曰:‘可者与之,其不可者拒之。’”子张曰:“异乎吾所 闻:君子尊贤而容众,嘉善而矜不能。我之大贤与,于人何所 不容?我之不贤与,人将拒我,如之何其拒人也?”贤与之与, 平声。子夏之言迫狭,子张讥之是也。但其所言亦有过高之病。 盖大贤虽无所不容,然大故亦所当绝;不贤固不可以拒人,然 损友亦所当远。学者不可不察。

  子夏曰 :“虽小道,必有可观者焉;致远恐泥,是以君子不为也。”泥,去声 。小道,如农圃医卜之属。泥,不通也。 杨氏曰 :“百家众技,犹耳目鼻口,皆有所明而不能相通。非 无可观也,致远则泥矣,故君子不为也。”

  子夏曰:“日知其所亡,月无忘其所能,可谓好学也已矣。”亡,读作无 。好,去声。○亡,无也。谓己之所未有。尹氏 曰:“好学者日新而不失。”

  子夏曰 :“博学而笃志,切问而近思,仁在其中矣。”四者皆学问思辨之事耳,未及乎力行而为仁也。然从事于此,则 心不外驰,而所存自熟,故曰仁在其中矣。程子曰 :“博学而 笃志,切问而近思,何以言仁在其中矣?学者要思得之。了此, 便是彻上彻下之道。”又曰:“学不博则不能守约,志不笃则 不能力行。切问近思在己者 ,则仁在其中矣。”又曰:“近思 者以类而推。”苏氏曰:“博学而志不笃,则大而无成;泛问 远思,则劳而无功。”

  子夏曰:“百工居肆以成其事,君子学以致其道。”肆,谓官府造作之处。致,极也。工不居肆,则迁于异物而业不精。 君子不学,则夺于外诱而志不笃。尹氏曰:“学所以致其道也。 百工居肆,必务成其事。君子之于学,可不知所务哉?”愚按: 二说相须,其义始备。

  子夏曰:“小人之过也必文。”文,去声。文,饰之也。小人惮于改过,而不惮于自欺,故必文以重其过。

  子夏曰 :“君子有三变:望之俨然,即之也温,听其言也厉 。”俨然者,貌之庄。温者,色之和。厉者,辞之确。程子 曰:“他人俨然则不温,温则不厉,惟孔子全之。”谢氏曰: “此非有意于变,盖并行而不相悖也,如良玉温润而栗然。”

  子夏曰 :“君子信而后劳其民,未信则以为厉己也;信而后谏,未信则以为谤己也。”信,谓诚意恻怛而人信之也。厉, 犹病也。事上使下,皆必诚意交孚,而后可以有为。

  子夏曰 :“大德不踰闲,小德出入可也。”大德、小德,犹言大节、小节。闲,阑也,所以止物之出入。言人能先立乎 其大者,则小节虽或未尽合理,亦无害也。吴氏曰 :“此章之 言,不能无弊。学者详之。”

  子游曰 :“子夏之门人小子,当洒扫、应对、进退,则可矣。抑末也,本之则无。如之何?”洒,色卖反。扫,素报反。 子游讥子夏弟子,于威仪容节之间则可矣。然此小学之末耳, 推其本,如大学正心诚意之事,则无有。子夏闻之曰 :“噫! 言游过矣!君子之道,孰先传焉?孰后倦焉?譬诸草木,区以 别矣。君子之道,焉可诬也?有始有卒者,其惟圣人乎!”别, 必列反。焉,于虔反。倦,如诲人不倦之倦。区,犹类也。言 君子之道,非以其末为先而传之,非以其本为后而倦教。但学 者所至,自有浅深,如草木之有大小,其类固有别矣。若不量 其浅深,不问其生熟,而概以高且远者强而语之,则是诬之而 已。君子之道,岂可如此?若夫始终本末一以贯之,则惟圣人 为然,岂可责之门人小子乎?程子曰 :“君子教人有序,先传 以小者近者,而后教以大者远者。非先传以近小,而后不教以 远大也。”又曰:“洒扫应对,便是形而上者,理无大小故也。 故君子只在慎独。”又曰:“圣人之道,更无精粗。从洒扫应 对,与精义入神贯通只一理。虽洒扫应对,只看所以然如何。” 又曰 :“凡物有本末,不可分本末为两段事 。洒扫应对是其 然,必有所以然。”又曰:“自洒扫应对上,便可到圣人事。” 愚按:程子第一条,说此章文意,最为详尽。其后四条,皆以 明精粗本末。其分虽殊,而理则一。学者当循序而渐进,不可 厌末而求本。盖与第一条之意,实相表里。非谓末即是本,但 学其末而本便在此也。

  子夏曰 :“仕而优则学,学而优则仕。”优,有余力也。仕与学理同而事异,故当其事者,必先有以尽其事,而后可及 其余。然仕而学,则所以资其仕者益深;学而仕,则所以验其 学者益广。

  子游曰 :“丧致乎哀而止。”致极其哀,不尚文饰也。杨氏曰:“‘丧,与其易也宁戚’,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之意。” 愚按 :“而止”二字,亦微有过于高远而简略细微之弊。学 者详之。

相关资讯

    暂无相关的数据...

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

验证码: 看不清楚?
    首页 | 书馆 | 话题 | 集市 | 观影 | 赏图 | 下载 | 留言 | 链接

    每日9:00-24:00

    在线客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