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语集注卷八
卫灵公问陈于孔子。孔子对曰 :“俎豆之事,则尝闻之矣;军旅之事,未之学也。”明日遂行。陈,去声 。陈,谓军师行 伍之列。俎豆,礼器。尹氏曰 :“卫灵公,无道之君也,复有 志于战伐之事,故答以未学而去之。”在陈绝粮,从者病,莫 能兴。从,去声。孔子去卫适陈。兴,起也子路愠见曰 :“君 子亦有穷乎?”子曰 :“君子固穷,小人穷斯滥矣。”见,贤 遍反。何氏曰 :“滥,溢也。言君子固有穷时,不若小人穷则 放溢为非。”程子曰:“固穷者,固守其穷。”亦通 。愚谓圣 人当行而行,无所顾虑。处困而亨,无所怨悔。于此可见,学 者宜深味之。
子曰 :“赐也,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?”女,音汝。识,音志。与,平声,下同。子贡之学,多而能识矣。夫子欲 其知所本也,故问以发之。对曰:“然,非与?”方信而忽疑, 盖其积学功至,而亦将有得也。曰 :“非也,予一以贯之。” 说见第四篇。然彼以行言,而此以知言也。谢氏曰:“圣人之 道大矣,人不能遍观而尽识,宜其以为多学而识之也。然圣人 岂务博者哉?如天之于众形,匪物物刻而雕之也。故曰:‘予 一以贯之。’‘德輶如毛,毛犹有伦。上天之载,无声无臭。’ 至矣!”尹氏曰:“孔子之于曾子,不待其问而直告之以此, 曾子复深谕之曰‘唯’。若子贡则先发其疑而后告之,而子贡 终亦不能如曾子之唯也。二子所学之浅深,于此可见。”愚按: 夫子之于子贡,屡有以发之,而他人不与焉 。则颜曾以下诸 子所学之浅深,又可见矣。
子曰 :“由!知德者鲜矣。”鲜,上声。由,呼子路之名而告之也。德,谓义理之得于己者。非己有之,不能知其意味 之实也。自第一章至此,疑皆一时之言。此章盖为愠见发也。
子曰 :“无为而治者,其舜也与?夫何为哉,恭己正南面而已矣。”与,平声。夫,音扶。无为而治者,圣人德盛而民 化,不待其有所作为也。独称舜者,绍尧之后,而又得人以任 众职,故尤不见其有为之迹也。恭己者,圣人敬德之容。既无 所为,则人之所见如此而已。
子张问行。犹问达之意也。子曰 :“言忠信,行笃敬,虽蛮貊之邦行矣;言不忠信,行不笃敬,虽州里行乎哉?行笃、 行不之行,去声。貊,亡百反。子张意在得行于外,故夫子反 于身而言之,犹答干禄问达之意也。笃,厚也。蛮,南蛮。貊, 北狄。二千五百家为州。立,则见其参于前也;在舆,则见其 倚于衡也。夫然后行。”参,七南反。夫,音扶。其者,指忠 信笃敬而言。参,读如毋往参焉之参,言与我相参也。衡,轭 也。言其于忠信笃敬念念不忘,随其所在,常若有见,虽欲顷 刻离之而不可得。然后一言一行,自然不离于忠信笃敬,而蛮 貊可行也。子张书诸绅。绅,大带之垂者。书之,欲其不忘也。 程子曰 :“学要鞭辟近里,着己而已。博学而笃志,切问而近 思;言忠信,行笃敬;立则见其参于前,在舆则见其倚于衡; 只此是学。质美者明得尽,查滓便浑化,却与天地同体。其次 惟庄敬以持养之,及其至则一也。”
子曰 :“直哉史鱼!邦有道,如矢;邦无道,如矢。”史,官名。鱼,卫大夫,名?。如矢,言直也。史鱼自以不能进贤 退不肖,既死犹以尸谏,故夫子称其直。事见家语。君子哉蘧 伯玉!邦有道,则仕;邦无道,则可卷而怀之 。”伯玉出处, 合于圣人之道,故曰君子。卷,收也。怀,藏也。如于孙林父 宁殖放弒之谋,不对而出,亦其事也。杨氏曰 :“史鱼之直, 未尽君子之道。若蘧伯玉,然后可免于乱世。若史鱼之如矢, 则虽欲卷而怀之,有不可得也。”
子曰 :“可与言而不与之言,失人;不可与言而与之言,失言。知者不失人,亦不失言。”知,去声。
子曰 :“志士仁人,无求生以害仁,有杀身以成仁。”志士,有志之士。仁人,则成德之人也。理当死而求生,则于其 心有不安矣,是害其心之德也。当死而死,则心安而德全矣。 程子曰 :“实理得之于心自别。实理者,实见得是,实见得非 也。古人有捐躯陨命者,若不实见得,恶能如此?须是实见得 生不重于义,生不安于死也。故有杀身以成仁者,只是成就一 个是而已。”
子贡问为仁。子曰 :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居是邦也,事其大夫之贤者,友其士之仁者。”贤以事言,仁以德言。 夫子尝谓子贡悦不若己者,故以是告之。欲其有所严惮切磋以 成其德也。程子曰 :“子贡问为仁,非问仁也,故孔子告之以 为仁之资而已。”
颜渊问为邦。颜子王佐之才,故问治天下之道。曰为邦者,谦辞。子曰 :“行夏之时,夏时,谓以斗柄初昏建寅之月为岁 首也。天开于子,地辟于丑,人生于寅,故斗柄建此三辰之月, 皆可以为岁首。而三代迭用之,夏以寅为人正,商以丑为地正, 周以子为天正也。然时以作事,则岁月自当以人为纪。故孔子 尝曰 ,“吾得夏时焉”而说者以为谓夏小正之属。盖取其时之 正与其令之善,而于此又以告颜子也。乘殷之辂,辂,音路, 亦作路。商辂,木辂也。辂者,大车之名。古者以木为车而已, 至商而有辂之名,盖始异其制也。周人饰以金玉,则过侈而易 败,不若商辂之朴素浑坚而等威已辨,为质而得其中也。服周 之冕,周冕有五,祭服之冠也。冠上有覆,前后有旒。黄帝以 来,盖已有之,而制度仪等,至周始备。然其为物小,而加于 众体之上,故虽华而不为靡,虽费而不及奢。夫子取之,盖亦 以为文而得其中也。乐则韶舞。取其尽善尽美。放郑声,远佞 人。郑声淫,佞人殆。”远,去声。放,谓禁绝之。郑声,郑 国之音。佞人,卑谄辩给之人。殆,危也。程子曰:“问政多 矣,惟颜渊告之以此。盖三代之制,皆因时损益,及其久也, 不能无弊。周衰,圣人不作,故孔子斟酌先王之礼,立万世常 行之道,发此以为之兆尔。由是求之,则余皆可考也 。”张子 曰:“礼乐,治之法也。放郑声,远佞人,法外意也。一日不 谨,则法坏矣。虞夏君臣更相饬戒,意盖如此。”又曰“法立 而能守,则德可久,业可大。郑声佞人,能使人丧其所守,故 放远之。”尹氏曰:“此所谓百王不易之大法。孔子之作春秋, 盖此意也。孔颜虽不得行之于时,然其为治之法,可得而见矣。”
子曰 :“人无远虑,必有近忧。”苏氏曰:“人之所履者,容足之外,皆为无用之地,而不可废也。故虑不在千里之外, 则患在几席之下矣。”
子曰 :“已矣乎!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。”好,去声。已矣乎,叹其终不得而见也。
子曰 :“臧文仲其窃位者与 ?知柳下惠之贤,而不与立也 。”者与之与,平声。窃位,言不称其位而有愧于心,如盗 得而阴据之也。柳下惠,鲁大夫展获,字禽,食邑柳下,谥曰 惠。与立,谓与之并立于朝。范氏曰 :“臧文仲为政于鲁,若 不知贤,是不明也;知而不举,是蔽贤也。不明之罪小,蔽贤 之罪大。故孔子以为不仁,又以为窃位。”
子曰 :“躬自厚而薄责于人,则远怨矣。”远,去声。责己厚,故身益修;责人薄,故人易从。所以人不得而怨之。
子曰:“不曰‘如之何如之何’者,吾末如之何也已矣。”如之何如之何者 ,熟思而审处之辞也 。不如是而妄行,虽圣 人亦无如之何矣。
子曰 :“群居终日,言不及义,好行小慧,难矣哉!”好,去声。小慧,私智也。言不及义,则放辟邪侈之心滋。好行小 慧,则行险侥幸之机熟。难矣哉者,言其无以入德,而将有患 害也。
子曰 :“君子义以为质,礼以行之,孙以出之,信以成之。君子哉!”孙,去声。义者制事之本,故以为质干。而行之必 有节文,出之必以退逊,成之必在诚实,乃君子之道也。程子 曰:“义以为质,如质干然。礼行此,孙出此,信成此。此四 句只是一事,以义为本。”又曰:“‘敬以直内,则义以方外。’
‘义以为质,则礼以行之,孙以出之,信以成之。’”
子曰 :“君子病无能焉,不病人之不己知也。”
子曰 :“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。”范氏曰:“君子学以为己,不求人知。然没世而名不称焉,则无为善之实可知矣。”
子曰 :“君子求诸己,小人求诸人。”谢氏曰:“君子无不反求诸己,小人反是。此君子小人所以分也。”杨氏曰: “君子虽不病人之不己知,然亦疾没世而名不称也。虽疾没世 而名不称,然所以求者,亦反诸己而已。小人求诸人,故违道 干誉 ,无所不至 。三者文不相蒙,而义实相足,亦记言者之 意。”
子曰 :“君子矜而不争,群而不党。”庄以持己曰矜。然无乖戾之心,故不争。和以处众曰群。然无阿比之意,故不党。
子曰 :“君子不以言举人,不以人废言。”
子贡问曰:“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?”子曰:“其恕乎!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”推己及物,其施不穷,故可以终身 行之。尹氏曰:“学贵于知要。子贡之问,可谓知要矣。孔子告 以求仁之方也。推而极之,虽圣人之无我,不出乎此。终身行 之,不亦宜乎?”
子曰 :“吾之于人也,谁毁谁誉?如有所誉者,其有所试矣。誉,平声。毁者,称人之恶而损其真。誉者,扬人之善而 过其实。夫子无是也。然或有所誉者,则必尝有以试之,而知 其将然矣。圣人善善之速,而无所苟如此。若其恶恶,则已缓 矣。是以虽有以前知其恶,而终无所毁也。斯民也,三代之所 以直道而行也。”斯民者,今此之人也。三代,夏、商、周也。 直道,无私曲也。言吾之所以无所毁誉者,盖以此民,即三代 之时所以善其善、恶其恶而无所私曲之民。故我今亦不得而枉 其是非之实也。尹氏曰 :“孔子之于人也,岂有意于毁誉之哉? 其所以誉之者,盖试而知其美故也。斯民也,三代所以直道而 行,岂得容私于其闲哉?
子曰 :“吾犹及史之阙文也 ,有马者借人乘之。今亡矣夫!”夫,音扶。杨氏曰:“史阙文、马借人,此二事孔子犹及 见之。今亡矣夫,悼时之益偷也 。”愚谓此必有为而言。盖虽 细故,而时变之大者可知矣。胡氏曰 :“此章义疑,不可强解。”
子曰 :“巧言乱德,小不忍则乱大谋。”巧言,变乱是非,听之使人丧其所守。小不忍,如妇人之仁、匹夫之勇皆是。
子曰 :“众恶之,必察焉;众好之,必察焉。”好、恶,并去声。杨氏曰 :“惟仁者能好恶人。众好恶之而不察,则或 蔽于私矣。”
子曰 :“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。”弘,廓而大之也。人外无道,道外无人。然人心有觉,而道体无为;故人能大其道, 道不能大其人也。张子曰 :“心能尽性,人能弘道也;性不知 检其心,非道弘人也。”
子曰 :“过而不改,是谓过矣。”过而能改,则复于无过。惟不改则其过遂成,而将不及改矣。
子曰:“吾尝终日不食,终夜不寝,以思,句。无益,句。不如学也。”此为思而不学者言之。盖劳心以必求,不如逊志 而自得也。李氏曰:“夫子非思而不学者,特垂语以教人尔。”
子曰 :“君子谋道不谋食。耕也,馁在其中矣;学也,禄在其中矣。君子忧道不忧贫。”馁,奴罪反。耕所以谋食,而 未必得食。学所以谋道,而禄在其中。然其学也,忧不得乎道 而已;非为忧贫之故,而欲为是以得禄也。尹氏曰 :“君子治 其本而不恤其末,岂以在外者为忧乐哉?”
子曰 :“知及之,仁不能守之;虽得之,必失之。知,去声。知足以知此理,而私欲间之,则无以有之于身矣。知及之, 仁能守之。不庄以?之,则民不敬。?,临也。谓临民也。知 此理而无私欲以间之,则所知者在我而不失矣。然犹有不庄者, 盖气习之偏,或有厚于内而不严于外者,是以民不见其可畏而 慢易之。下句放此。知及之,仁能守之,庄以?之。动之不以 礼,未善也 。”动之,动民也。犹曰鼓舞而作兴之云尔。礼, 谓义理之节文。愚谓学至于仁,则善有诸己而大本立矣。?之 不庄,动之不以礼,乃其气禀学问之小疵,然亦非尽善之道也。 故夫子历言之,使知德愈全则责愈备,不可以为小节而忽之也。
子曰 :“君子不可小知,而可大受也;小人不可大受,而可小知也。”此言观人之法。知,我知之也 。受,彼所受也。 盖君子于细事未必可观,而材德足以任重;小人虽器量浅狭, 而未必无一长可取。
子曰:“民之于仁也,甚于水火。水火,吾见蹈而死者矣,未见蹈仁而死者也。”民之于水火,所赖以生,不可一日无。 其于仁也亦然。但水火外物,而仁在己。无水火,不过害人之 身,而不仁则失其心。是仁有甚于水火,而尤不可以一日无也。 况水火或有时而杀人,仁则未尝杀人,亦何惮而不为哉?李氏 曰:“此夫子勉人为仁之语。”下章放此。
子曰 :“当仁不让于师。”当仁,以仁为己任也。虽师亦无所逊,言当勇往而必为也。盖仁者,人所自有而自为之,非 有争也,何逊之有?程子曰 :“为仁在己,无所与逊。若善名 为①外,则不可不逊。”
①“为 ”,清仿宋大字本作“在 ”。
子曰 :“君子贞而不谅。”贞,正而固也。谅,则不择是非而必于信。
子曰 :“事君,敬其事而后其食。”后,与后获之后同。食,禄也。君子之仕也,有官守者修其职,有言责者尽其忠。 皆以敬吾之事而已,不可先有求禄之心也。
子曰 :“有教无类。”人性皆善,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,气习之染也。故君子有教,则人皆可以复于善,而不当复论其 类之恶矣。
子曰 :“道不同,不相为谋。”为,去声。不同,如善恶邪正之异。
子曰 :“辞达而已矣。”辞,取达意而止,不以富丽为工。
师冕见,及阶,子曰 :“阶也。”及席,子曰:“席也。”皆坐,子告之曰:“某在斯,某在斯。”见,贤遍反。师,乐 师,瞽者。冕,名。再言某在斯,历举在坐之人以诏之。
师冕出。子张问曰 :“与师言之道与?”与,平声。圣门学者,于夫子之一言一动,无不存心省察如此。子曰 :“然。 固相师之道也。”相,去声。相,助也。古者瞽必有相 ,其道 如此。盖圣人于此,非作意而为之,但尽其道而已。尹氏曰: “圣人处己为人,其心一致,无不尽其诚故也。有志于学者, 求圣人之心,于斯亦可见矣。”范氏曰:“圣人不侮鳏寡,不 虐无告,可见于此。推之天下,无一物不得其所矣。”
洪氏曰 :“此篇或以为齐论。”
季氏将伐颛臾。颛,音专。臾,音俞。颛臾,国名。鲁附庸也。冉有、季路见于孔子曰 :“季氏将有事于颛臾。”见, 贤遍反。按左传史记,二子仕季氏不同时。此云尔者,疑子路 尝从孔子自卫反鲁,再仕季氏 ,不久而复之卫也 。孔子曰: “求!无乃尔是过与?与,平声。冉求为季氏聚敛,尤用事。 故夫子独责之。夫颛臾,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,且在邦域之中 矣,是社稷之臣也。何以伐为?”夫,音扶。东蒙,山名。先 王封颛臾于此山之下,使主其祭,在鲁地七百里之中。社稷, 犹云公家。是时四分鲁国,季氏取其二,孟孙叔孙各有其一。 独附庸之国尚为公臣,季氏又欲取以自益。故孔子言颛臾乃先 王封国,则不可伐;在邦域之中,则不必伐;是社稷之臣,则 非季氏所当伐也。此事理之至当,不易之定体,而一言尽其曲 折如此,非圣人不能也。冉有曰 :“夫子欲之,吾二臣者皆不 欲也 。”夫子,指季孙。冉有实与谋,以孔子非之,故归咎于 季氏。孔子曰 :“求!周任有言曰:‘陈力就列,不能者止。’ 危而不持,颠而不扶,则将焉用彼相矣?任,平声。焉,于虔 反。相,去声,下同。周任,古之良史。陈,布也。列,位也。 相,瞽者之相也。言二子不欲则当谏,谏而不听 ,则当去也。 且尔言过矣。虎兕出于柙,龟玉毁于椟中,是谁之过与?”兕, 徐履反。柙,户甲反。椟,音独。与,平声。兕,野牛也。柙, 槛也。椟,匮也。言在柙而逸,在椟而毁,典守者不得辞其过。 明二子居其位而不去,则季氏之恶,己不得不任其责也。冉有 曰:“今夫颛臾,固而近于费。今不取,后世必为子孙忧。” 夫,音扶。固,谓城郭完固。费,季氏之私邑。此则冉求之饰 辞,然亦可见其实与季氏之谋矣。孔子曰 :“求!君子疾夫舍 曰欲之,而必为之辞。夫,音扶。舍,上声。欲之,谓贪其利。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,不患寡而患不均,不患贫而患不安。盖均 无贫,和无寡,安无倾。寡,谓民少。贫,谓财乏。均,谓各 得其分。安,谓上下相安。季氏之欲取颛臾,患寡与贫耳。然 是时季氏据国,而鲁公无民,则不均矣。君弱臣强,互生嫌隙, 则不安矣。均则不患于贫而和,和则不患于寡而安,安则不相 疑忌,而无倾覆之患。夫如是,故远人不服,则修文德以来之。 既来之,则安之。夫,音扶。内治修,然后远人服。有不服, 则修德以来之,亦不当勤兵于远。今由与求也,相夫子,远人 不服而不能来也;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。子路虽不与谋,而 素不能辅之以义,亦不得为无罪,故幷责之。远人,谓颛臾。 分崩离析,谓四分公室,家臣屡叛。而谋动干戈于邦内。吾恐 季孙之忧,不在颛臾,而在萧墙之内也。”干,楯也。戈,戟 也。萧墙,屏也。言不均不和,内变将作。其后哀公果欲以越 伐鲁而去季氏。谢氏曰 :“当是时,三家强,公室弱,冉求又 欲伐颛臾以附益之。夫子所以深罪之,为其瘠鲁以肥三家也。” 洪氏曰 :“二子仕于季氏,凡季氏所欲为 ,必以告于夫子。 则因夫子之言而救止者,宜亦多矣。伐颛臾之事,不见于经传, 其以夫子之言而止也与?”
孔子曰 :“天下有道,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;天下无道,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。自诸侯出,盖十世希不失矣;自大夫出, 五世希不失矣;陪臣执国命,三世希不失矣。先王之制,诸侯 不得变礼乐,专征伐。陪臣,家臣也。逆理愈甚,则其失之愈 速。大约世数,不过如此。天下有道,则政不在大夫。言不得 专政。天下有道,则庶人不议 。”上无失政,则下无私议。非 箝其口使不敢言也。此章通论天下之势。
孔子曰 :“禄之去公室,五世矣;政逮于大夫,四世矣;故夫三桓之子孙,微矣。”夫,音扶。鲁自文公薨,公子遂杀 子赤,立宣公,而君失其政。历成、襄、昭、定,凡五公。逮, 及也。自季武子始专国政,历悼、平、桓子,凡四世,而为家 臣阳虎所执。三桓,三家,皆桓公之后。此以前章之说推之, 而知其当然也。此章专论鲁事,疑与前章皆定公时语。苏氏曰: “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,宜诸侯之强也,而鲁以失政。政逮于 大夫,宜大夫之强也,而三桓以微。何也?强生于安,安生于 上下之分定。今诸侯大夫皆陵其上,则无以令其下矣。故皆不 久而失之也。”
孔子曰 :“益者三友,损者三友。友直,友谅,友多闻,益矣。友便辟,友善柔,友便佞,损矣。”便,平声。辟,婢 亦反。友直,则闻其过。友谅,则进于诚。友多闻,则进于明。 便,习熟也。便辟,谓习于威仪而不直。善柔,谓工于媚悦而 不谅。便佞,谓习于口语,而无闻见之实。三者损益,正相反 也。尹氏曰 :“自天子至于庶人,未有不须友以成者。而其损 益有如是者,可不谨哉?”
孔子曰 :“益者三乐,损者三乐。乐节礼乐,乐道人之善,乐多贤友,益矣。乐骄乐,乐佚游,乐宴乐,损矣 。”乐,五 教反。礼乐之乐,音岳。骄乐宴乐之乐,音洛。节,谓辨其制 度声容之节。骄乐,则侈肆而不知节。佚游,则惰慢而恶闻善。 宴乐,则淫溺而狎小人。三者损益,亦相反也。尹氏曰 :“君 子之于好乐,可不谨哉?”
孔子曰 :“侍于君子有三愆: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,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,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。”君子,有德位之通 称。愆,过也。瞽,无目,不能察言观色。尹氏曰 :“时然后 言,则无三者之过矣。”
孔子曰 :“君子有三戒:少之时,血气未定,戒之在色;及其壮也,血气方刚,戒之在斗;及其老也,血气既衰,戒之 在得。”血气,形之所待以生者,血阴而气阳也。得,贪得也。 随时知戒,以理胜之,则不为血气所使也。范氏曰 :“圣人同 于人者血气也,异于人者志气也。血气有时而衰,志气则无时 而衰也。少未定、壮而刚、老而衰者,血气也。戒于色、戒于 斗、戒于得者,志气也。君子养其志气,故不为血气所动,是 以年弥高而德弥邵也。”
孔子曰 :“君子有三畏:畏天命,畏大人,畏圣人之言。畏者,严惮之意也。天命者,天所赋之正理也。知其可畏,则 其戒谨恐惧,自有不能已者。而付畀之重,可以不失矣。大人 圣言,皆天命所当畏。知畏天命,则不得不畏之矣。小人不知 天命而不畏也,狎大人,侮圣人之言。”侮,戏玩也 。不知天 命,故不识义理,而无所忌惮如此。○尹氏曰 :“三畏者,修 己之诚当然也。小人不务修身诚己,则何畏之有?”
孔子曰 :“生而知之者,上也;学而知之者,次也;困而学之,又其次也;困而不学,民斯为下矣。”困,谓有所不通。 言人之气质不同,大约有此四等。杨氏曰 :“生知学知以至困 学,虽其质不同,然及其知之一也。故君子惟学之为贵。困而 不学,然后为下。”
孔子曰 :“君子有九思:视思明,听思聪,色思温,貌思恭,言思忠,事思敬,疑思问,忿思难,见得思义 。”难,去 声。视无所蔽,则明无不见。听无所壅,则聪无不闻。色,见 于面者。貌,举身而言。思问,则疑不蓄。思难,则忿必惩。 思义,则得不苟。程子曰 :“九思各专其一。”谢氏曰:“未 至于从容中道,无时而不自省察也。虽有不存焉者寡矣,此之 谓思诚。”
孔子曰 :“见善如不及,见不善如探汤。吾见其人矣,吾闻其语矣。探,吐南反。真知善恶而诚好恶之,颜、曾、闵、 冉之徒,盖能之矣。语,盖古语也。隐居以求其志,行义以达 其道。吾闻其语矣,未见其人也。”求其志,守其所达之道也。 达其道,行其所求之志也。盖惟伊尹、太公之流,可以当之。 当时若颜子,亦庶乎此。然隐而未见,又不幸而蚤死,故夫子 云然。
齐景公有马千驷,死之日,民无德而称焉。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,民到于今称之。驷,四马也。首阳,山名。其斯之 谓与?与,平声。胡氏曰 :“程子以为第十二篇错简‘诚不以 富,亦只以异’,当在此章之首。今详文势,似当在此句之上。 言人之所称,不在于富,而在于异也 。”愚谓此说近是,而章 首当有孔子曰字,盖阙文耳。大抵此书后十篇多阙误。
陈亢问于伯鱼曰 :“子亦有异闻乎?”亢,音刚。亢以私意窥圣人,疑必阴厚其子对曰 :“未也。尝独立,鲤趋而过庭。 曰:‘学诗乎?’对曰:‘未也。’‘不学诗,无以言。’鲤退而学 诗。事理通达,而心气和平,故能言。他日又独立 ,鲤趋而过 庭。曰:‘学礼乎?’对曰:‘未也。’‘不学礼,无以立。’鲤退 而学礼。品节详明,而德性坚定,故能立。闻斯二者。”当独立 之时,所闻不过如此,其无异闻可知。陈亢退而喜曰:“问一得 三,闻诗,闻礼,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。”远,去声。尹氏曰: “孔子之教其子,无异于门人,故陈亢以为远其子。”
邦君之妻,君称之曰夫人,夫人自称曰小童;邦人称之曰君夫人,称诸异邦曰寡小君;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。寡,寡 德,谦辞。吴氏曰 :“凡语中所载如此类者,不知何谓。或古 有之,或夫子尝言之,不可考也。”
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