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语集注卷四
此篇多记圣人谦己诲人之辞及其容貌行事之实。
子曰 :“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,窃比于我老彭。”好,去声。述,传旧而已。作,则创始也。故作非圣人不能,而述则 贤者可及。窃比,尊之之辞。我,亲之之辞。老彭,商贤大夫, 见大戴礼,盖信古而传述者也。孔子删诗书,定礼乐,赞周易, 修春秋,皆传先王之旧,而未尝有所作也,故其自言如此。盖 不惟不敢当作者之圣,而亦不敢显然自附于古之贤人;盖其德 愈盛而心愈下,不自知其辞之谦也。然当是时,作者略备,夫 子盖集群圣之大成而折衷之。其事虽述,而功则倍于作矣,此 又不可不知也。
子曰:“默而识之,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,何有于我哉?”识 ,音志,又如字 。识,记也。默识,谓不言而存诸心也。 一说:识,知也,不言而心解也。前说近是。何有于我,言何 者能有于我也。三者已非圣人之极至,而犹不敢当,则谦而又 谦之辞也。
子曰 :“德之不修,学之不讲,闻义不能徙,不善不能改,是吾忧也 。”尹氏曰:“德必修而后成,学必讲而后明,见善 能徙,改过不吝,此四者日新之要也。苟未能之,圣人犹忧, 况学者乎?”
子之燕居,申申如也,夭夭如也。燕居,闲暇无事之时。杨氏曰:“申申,其容舒也。夭夭,其色愉也。”程子曰:“此 弟子善形容圣人处也,为申申字说不尽,故更着夭夭字 。今 人燕居之时,不怠惰放肆,必太严厉。严厉时着此四字不得, 怠惰放肆时亦着此四字不得,惟圣人便自有中和之气。”
子曰 :“甚矣吾衰也!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。”复,扶又反。孔子盛时,志欲行周公之道,故梦寐之间,如或见之。至 其老而不能行也,则无复是心,而亦无复是梦矣,故因此而自 叹其衰之甚也。程子曰:“孔子盛时,寤寐常存行周公之道;? 其老也,则志虑衰而不可以有为矣。盖存道者心,无老少之异; 而行道者身,老则衰也。”
子曰 :“志于道,志者,心之所之之谓。道,则人伦日用之间所当行者是也。如此而心必之焉,则所适者正,而无他歧 之惑矣。据于德,据者,执守之意。德者,得也,得其道①于 心而不失之谓也。得之于心而守之不失,则终始惟一,而有日 新之功矣。依于仁,依者,不违之谓。仁,则私欲尽去而心德 之全也。功夫至此而无终食之违,则存养之熟,无适而非天理 之流行矣。游于艺。”游者,玩物适情之谓。艺,则礼乐之文, 射、御、书、数之法,皆至理所寓,而日用之不可阙者也。朝 夕游焉,以博其义理之趣,则应务有余,而心亦无所放矣。此 章言人之为学当如是也。盖学莫先于立志,志道,则心存于正 而不他;据德,则道得于心而不失;依仁,则德性常用而物欲 不行;游艺,则小物不遗而动息有养。学者于此,有以不失其 先后之序、轻重之伦焉,则本末兼该,内外交养,日用之间, 无少间隙,而涵泳从容,忽不自知其入于圣贤之域矣。
①“德者得也,得其道 ”,清仿宋大字本作“德则行道而有得 ”。吴英以为后者非朱熹定本之文,故不取,详本书附录 四书章句集注定本辨。
子曰 :“自行束修以上,吾未尝无诲焉。”修,脯也。十脡为束。古者相见,必执贽以为礼,束修其至薄者。盖人之有 生,同具此理,故圣人之于人,无不欲其入于善。但不知来学, 则无往教之礼,故苟以礼来,则无不有以教之也。
子曰 :“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,举一隅不以三隅反,则不复也。”愤,房粉反。悱,芳匪反。复,扶又反。愤者 ,心求 通而未得之意。悱者,口欲言而未能之貌。启,谓开其意。发, 谓达其辞。物之有四隅者,举一可知其三。反者,还以相证之 义。复,再告也。上章已言圣人诲人不倦之意,因幷记此,欲 学者勉于用力,以为受教之地也。程子曰 :“愤悱,诚意之见 于色辞者也。待其诚至而后告之。既告之,又必待其自得,乃 复告尔。”又曰:“不待愤悱而发,则知之不能坚固;待其愤 悱而后发,则沛然矣。”
子食于有丧者之侧,未尝饱也。临丧哀,不能甘也。子于是日哭,则不歌。哭,谓吊哭。日之内,余哀未忘,自不能歌 也。谢氏曰 :“学者于此二者,可见圣人情性之正也。能识圣 人之情性,然后可以学道。”
子谓颜渊曰 :“用之则行,舍之则藏,唯我与尔有是夫!”舍,上声。夫,音扶。尹氏曰 :“用舍无与于己,行藏安于所 遇,命不足道也。颜子几于圣人,故亦能之。”子路曰:“子行 三军,则谁与?”万二千五百人为军,大国三军。子路见孔子 独美颜渊,自负其勇,意夫子若行三军 ,必与己同 。子曰: “暴虎冯河,死而无悔者,吾不与也 。必也临事而惧,好谋 而成者也。”冯,皮冰反。好,去声。暴虎 ,徒搏。冯河,徒 涉。惧,谓敬其事。成,谓成其谋。言此皆以抑其勇而教之, 然行师之要实不外此,子路盖不知也。谢氏曰 :“圣人于行藏 之间,无意无必。其行非贪位,其藏非独善也。若有欲心,则 不用而求行,舍之而不藏矣,是以惟颜子为可以与于此。子路 虽非有欲心者,然未能无固必也,至以行三军为问,则其论益 卑矣。夫子之言,盖因其失而救之。夫不谋无成,不惧必败, 小事尚然,而况于行三军乎?”
子曰:“富而可求也,虽执鞭之士,吾亦为之。如不可求,从吾所好。”好,去声。执鞭,贱者之事。设言富若可求 ,则 虽身为贱役以求之,亦所不辞。然有命焉,非求之可得也,则 安于义理而已矣,何必徒取辱哉?苏氏曰 :“圣人未尝有意于 求富也,岂问其可不可哉?为此语者,特以明其决不可求尔。” 杨氏曰 :“君子非恶富贵而不求,以其在天,无可求之道也。”
子之所慎:齐,战,疾。齐,侧皆反。齐之为言齐也,将祭而齐其思虑之不齐者,以交于神明也。诚之至与不至,神之 飨与不飨,皆决于此。战则众之死生、国之存亡系焉,疾又吾 身之所以死生存亡者,皆不可以不谨也。尹氏曰 :“夫子无所 不谨,弟子记其大者耳。”
子在齐闻韶,三月不知肉味。曰:“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!”史记三月上有“学之”二字。不知肉味,盖心一于是而不及乎 他也。曰:不意舜之作乐至于如此之美,则有以极其情文之备, 而不觉其叹息之深也,盖非圣人不足以及此。范氏曰 :“韶尽 美又尽善,乐之无以加此也。故学之三月,不知肉味, 而叹美之如此。诚之至,感之深也。”
冉有曰 :“夫子为卫君乎?”子贡曰:“诺。吾将问之。”为 ,去声。为,犹助也 。卫君,出公辄也。灵公逐其世子蒯 聩。公薨,而国人立蒯聩之子辄。于是晋纳蒯聩而辄拒之。时 孔子居卫,卫人以蒯聩得罪于父,而辄嫡孙当立,故冉有疑而 问之。诺,应辞也。入,曰:“伯夷、叔齐何人也?”曰:“古 之贤人也。”曰:“怨乎?”曰:“求仁而得仁,又何怨。”出, 曰:“夫子不为也。”伯夷、叔齐,孤竹君之二子。其父将死, 遗命立叔齐。父卒,叔齐逊伯夷。伯夷曰 :“父命也”,遂逃 去。叔齐亦不立而逃之,国人立其中子。其后武王伐纣,夷、 齐扣马而谏。武王灭商,夷、齐耻食周粟,去隐于首阳山,遂 饿而死。怨,犹悔也。君子居是邦,不非其大夫,况其君乎? 故子贡不斥卫君,而以夷、齐为问。夫子告之如此,则其不为 卫君可知矣。盖伯夷以父命为尊,叔齐以天伦为重。其逊国也, 皆求所以合乎天理之正,而即乎人心之安。既而各得其志焉, 则视弃其国犹敝蹝尔,何怨之有?若卫辄之据国拒父而惟恐失 之,其不可同年而语明矣。程子曰 :“伯夷、叔齐逊国而逃, 谏伐而饿,终无怨悔,夫子以为贤,故知其不与辄也。”
子曰 :“饭疏食饮水,曲肱而枕之,乐亦在其中矣。不义而富且贵,于我如浮云。”饭,符晚反。食,音嗣。枕,去声。 乐,音洛。饭,食之也。疏食,麤饭也。圣人之心,浑然天理, 虽处困极,而乐亦无不在焉。其视不义之富贵,如浮云之无有, 漠然无所动于其中也。程子曰 :“非乐疏食饮水也,虽疏食饮 水,不能改其乐也。不义之富贵,视之轻如浮云然 。”又曰: “须知所乐者何事。”
子曰 :“加我数年,五十以学易,可以无大过矣。”刘聘君见元城刘忠定公自言尝读他论,“加”作假,“五十”作卒。 盖加 、假声相近而误读,卒与五十字相似而误分也。愚按: 此章之言,史记作为“假我数年,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”。加 正作假,而无五十字。盖是时,孔子年已几七十矣,五十字误 无疑也。学易,则明乎吉凶消长之理,进退存亡之道,故可以 无大过。盖圣人深见易道之无穷,而言此以教人,使知其不可 不学,而又不可以易而学也。
子所雅言,诗、书、执礼,皆雅言也。雅,常也。执,守也。诗以理情性,书以道政事,礼以谨节文,皆切于日用之实, 故常言之。礼独言执者,以人所执守而言,非徒诵说而已也。 程子曰 :“孔子雅素之言,止于如此。若性与天道,则有不可 得而闻者,要在默而识之也。”谢氏曰:“此因学易之语而类 记之。”
叶公问孔子于子路,子路不对。叶,舒涉反。叶公,楚叶县尹沈诸梁,字子高,僭称公也。叶公不知孔子,必有非所问 而问者,故子路不对。抑亦以圣人之德,实有未易名言者与? 子曰 :“女奚不曰,其为人也,发愤忘食,乐以忘忧,不知老 之将至云尔。”未得,则发愤而忘食;已得,则乐之而忘忧。 以是二者俛焉日有孳孳,而不知年数之不足,但自言其好学之 笃耳。然深味之,则见其全体至极,纯亦不已之妙,有非圣人 不能及者。盖凡夫子之自言类如此,学者宜致思焉。
子曰 :“我非生而知之者,好古,敏以求之者也。”好,去声。生而知之者,气质清明,义理昭著,不待学而知也。敏, 速也,谓汲汲也。○尹氏曰:“孔子以生知之圣,每云好学者, 非惟勉人也,盖生而可知者义理尔,若夫礼乐名物,古今事变, 亦必待学而后有以验其实也。
子不语怪,力,乱,神。怪异、勇力、悖乱之事,非理之正,固圣人所不语。鬼神,造化之迹,虽非不正,然非穷理之 至,有未易明者,故亦不轻以语人也。谢氏曰 :“圣人语常而 不语怪,语德而不语力,语治而不语乱,语人而不语神。”
子曰 :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”三人同行,其一我也。彼二人者 ,一善一恶,则 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,是二人者皆我师也。尹氏曰 :“见贤思 齐,见不贤而内自省,则善恶皆我之师,进善其有穷乎?”
子曰 :“天生德于予,桓魋其如予何?”魋,徒雷反。桓魋,宋司马向魋也。出于桓公,故又称桓氏。魋欲害孔子,孔 子言天既赋我以如是之德,则桓魋其奈我何?言必不能违天害 己。
子曰 :“二三子以我为隐乎?吾无隐乎尔。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,是丘也 。”诸弟子以夫子之道高深不可几及,故疑 其有隐,而不知圣人作、止、语、默无非教也,故夫子以此言 晓之。与,犹示也。程子曰 :“圣人之道犹天然,门弟子亲炙 而冀及之,然后知其高且远也。使诚以为不可及,则趋向之心 不几于怠乎?故圣人之教,常俯而就之如此,非独使资质庸下 者勉思企及 ,而才气高迈者亦不敢躐易而进也 。”吕氏曰: “圣人体道无隐,与天象昭然,莫非至教。常以示人,而人自 不察。”
子以四教:文,行,忠,信。行,去声。程子曰 :“教人以学文修行而存忠信也。忠信,本也。”
子曰:“圣人,吾不得而见之矣;得见君子者,斯可矣。”圣人,神明不测之号。君子,才德出众之名。子曰 :“善人, 吾不得而见之矣;得见有恒者,斯可矣。恒,胡登反。○“子 曰”字疑衍文。恒,常久之意。张子曰:“有恒者,不贰其心。 善人者,志于仁而无恶。”亡而为有,虚而为盈,约而为泰, 难乎有恒矣。”亡,读为无。三者皆虚夸之事,凡若此者 ,必 不能守其常也。张敬夫曰 :“圣人、君子以学言,善人、有恒 者以质言。”愚谓有恒者之与圣人,高下固悬绝矣,然未有不 自有恒而能至于圣者也。故章末申言有恒之义,其示人入德之 门,可谓深切而着明矣。
子钓而不纲,弋不射宿。射,食亦反。纲,以大绳属网,绝流而渔者也。弋,以生丝系矢而射也。宿,宿鸟。洪氏曰: “孔子少贫贱,为养与祭,或不得已而钓弋,如猎较是也。然 尽物取之,出其不意,亦不为也。此可见仁人之本心矣。待物 如此,待人可知;小者如此,大者可知。”
子曰 :“盖有不知而作之者,我无是也。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,多见而识之,知之次也。”识,音志。不知而作 ,不知 其理而妄作也。孔子自言未尝妄作,盖亦谦辞,然亦可见其无 所不知也。识,记也。所从不可不择,记则善恶皆当存之,以 备参考。如此者虽未能实知其理,亦可以次于知之者也。
互乡难与言,童子见,门人惑。见,贤遍反。互乡,乡名。其人习于不善,难与言善。惑者,疑夫子不当见之也。子曰: “与其进也,不与其退也,唯何甚!人洁己以进,与其洁也, 不保其往也。”疑此章有错简。“人洁”至“往也”十四字,当 在“与其进也”之前。洁,修治也。与,许也。往,前日也。 言人洁己而来,但许其能自洁耳,固不能保其前日所为之善恶 也;但许其进而来见耳,非许其既退而为不善也。盖不追其既 往,不逆其将来,以是心至,斯受之耳。唯字上下,疑又有阙 文,大抵亦不为已甚之意。程子曰 :“圣人待物之洪如此。”
子曰 :“仁远乎哉?我欲仁,斯仁至矣。”仁者,心之德,非在外也。放而不求,故有以为远者;反而求之,则即此而在 矣,夫岂远哉?程子曰:“为仁由己,欲之则至,何远之有?”
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 ?孔子曰:“知礼。”陈,国名。司败,官名,即司寇也。昭公,鲁君,名裯。习于威仪之节,当 时以为知礼。故司败以为问,而孔子答之如此孔子退,揖巫马 期而进之,曰 :“吾闻君子不党,君子亦党乎?君取于吴为同 姓,谓之吴孟子。君而知礼,孰不知礼?”取,七住反。○巫 马姓,期字,孔子弟子,名施。司败揖而进之也。相助匿非曰 党。礼不娶同姓,而鲁与吴皆姬姓。谓之吴孟子者,讳之使若 宋女子姓者然。巫马期以告。子曰 :“丘也幸,苟有过,人必 知之。”孔子不可自谓讳君之恶,又不可以娶同姓为知礼,故 受以为过而不辞。吴氏曰 :“鲁盖夫子父母之国,昭公,鲁之 先君也。司败又未尝显言其事,而遽以知礼为问,其对之宜如 此也。及司败以为有党,而夫子受以为过,盖夫子之盛德,无 所不可也。然其受以为过也,亦不正言其所以过,初若不知孟 子之事者,可以为万世之法矣。”
子与人歌而善,必使反之,而后和之。和,去声。反,复也。必使复歌者,欲得其详而取其善也。而后和之者,喜得其 详而与其善也。此见圣人气象从容,诚意恳至,而其谦逊审密, 不掩人善又如此。盖一事之微,而众善之集,有不可胜既者焉, 读者宜详味之。
子曰 :“文,莫吾犹人也。躬行君子 ,则吾未之有得。”莫,疑辞。犹人,言不能过人,而尚可以及人。未之有得,则 全未有得,皆自谦之辞。而足以见言行之难易缓急,欲人之勉 其实也。谢氏曰“文虽圣人无不与人同,故不逊;能躬行君子, 斯可以入圣,故不居;犹言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。”
子曰 :“若圣与仁,则吾岂敢?抑为之不厌,诲人不倦,则可谓云尔已矣。”公西华曰:“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。”此亦 夫子之谦辞也。圣者,大而化之。仁,则心德之全而人道之备 也。为之,谓为仁圣之道。诲人,亦谓以此教人也。然不厌不 倦,非己有之则不能,所以弟子不能学也。晁氏曰 :“当时有 称夫子圣且仁者,以故夫子辞之。苟辞之而已焉,则无以进天 下之材,率天下之善,将使圣与仁为虚器,而人终莫能至矣。 故夫子虽不居仁圣,而必以为之不厌、诲人不倦自处也 。”可 谓云尔已矣者,无他之辞也。公西华仰而叹之,其亦深知夫子 之意矣。
子疾病,子路请祷。子曰 :“有诸?”子路对曰 :“有之。诔曰:‘祷尔于上下神只。’”子曰:“丘之祷久矣。”诔,力① 轨反。祷,谓祷于鬼神。有诸,问有此理否。诔者,哀死而述 其行之辞也。上下,谓天地。天曰神,地曰只。祷者,悔过迁 善,以祈神之佑也。无其理则不必祷,既曰有之,则圣人未尝 有过 ,无善可迁 。其素行固已合于神明 ,故曰:“丘之祷久 矣。”又士丧礼,疾病行祷五祀,盖臣子迫切之至情,有不能 自已者,初不请于病者而后祷也。故孔子之于子路,不直拒之, 而但告以无所事祷之意。
①“力”原作“九”,据清仿宋大字本改。
子曰 :“奢则不孙,俭则固。与其不孙也,宁固 。”孙,去声。孙,顺也。固,陋也。奢俭俱失中,而奢之害大。晁氏 曰:“不得已而救时之弊也。”
子曰 :“君子坦荡荡,小人长戚戚。”坦,平也。荡荡,宽广貌。程子曰 :“君子循理,故常舒泰;小人役于物,故多 忧戚。”程子曰:“君子坦荡荡,心广体胖。”
子温而厉,威而不猛,恭而安。厉,严肃也。人之德性本无不备,而气质所赋,鲜有不偏,惟圣人全体浑然,阴阳合德, 故其中和之气见于容貌之间者如此。门人熟察而详记之,亦可 见其用心之密矣。抑非知足以知圣人而善言德行者不能也,故 程子以为曾子之言。学者所宜反复而玩心也。
子曰 :“泰伯,其可谓至德也已矣!三以天下让,民无得而称焉。”泰伯,周大王之长子 。至德,谓德之至极,无以复 加者也。三让,谓固逊也。无得而称,其逊隐微,无迹可见也。 盖大王三子:长泰伯,次仲雍,次季历。大王之时,商道寖衰, 而周日强大。季历又生子昌,有圣德。大王因有翦商之志,而 泰伯不从,大王遂欲传位季历以及昌。泰伯知之,即与仲雍逃 之荆蛮。于是大王乃立季历,传国至昌,而三分天下有其二, 是为文王。文王崩,子发立,遂克商而有天下,是为武王。夫 以泰伯之德,当商周之际,固足以朝诸侯有天下矣,乃弃不取 而又泯其迹焉,则其德之至极为何如哉!盖其心即夷齐扣马之 心,而事之难处有甚焉者,宜夫子之叹息而赞美之也。泰伯不 从,事见春秋传。
子曰 :“恭而无礼则劳,慎而无礼则葸,勇而无礼则乱,直而无礼则绞。葸,丝里反。绞,古卯反。葸,畏惧貌。绞, 急切也。无礼则无节文,故有四者之弊。君子笃于亲,则民兴 于仁;故旧不遗,则民不偷。”君子,谓在上之人也 。兴,起 也。偷,薄也。张子曰“人道知所先后,则恭不劳、慎不葸、 勇不乱、直不绞,民化而德厚矣 。”吴氏曰:“君子以下,当 自为一章,乃曾子之言也。”愚按:此一节与上文不相蒙,而 与首篇慎终追远之意相类,吴说近是。
曾子有疾,召门弟子曰:“启予足!启予手!诗云‘战战兢兢,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。’而今而后,吾知免夫!小子!” 夫,音扶。启,开也 。曾子平日以为身体受于父母,不敢毁 伤,故于此使弟子开其衾而视之。诗小旻之篇。战战,恐惧。 兢兢,戒谨。临渊,恐坠;履冰,恐陷也。曾子以其所保之全 示门人,而言其所以保之之难如此;至于将死,而后知其得免 于毁伤也。小子,门人也。语毕而又呼之,以致反复丁宁之意, 其警之也深矣。程子曰 :“君子曰终,小人曰死。君子保其身 以没,为终其事也,故曾子以全归为免矣。”尹氏曰:“父母 全而生之,子全而归之。曾子临终而启手足,为是故也。非有 得于道,能如是乎?”范氏曰 :“身体犹不可亏也,况亏其行 以辱其亲乎?”
曾子有疾,孟敬子问之。孟敬子,鲁大夫仲孙氏,名捷。问之者,问其疾也。曾子言曰:“鸟之将死,其鸣也哀;人之 将死,其言也善。言,自言也。鸟畏死,故鸣哀。人穷反本, 故言善。此曾子之谦辞,欲敬子知其所言之善而识之也。君子 所贵乎道者三:动容貌,斯远暴慢矣;正颜色,斯近信矣;出 辞气,斯远鄙倍矣。笾豆之事,则有司存。”远、近,并去声。 贵,犹重也。容貌,举一身而言。暴,粗厉也。慢,放肆也。 信、实也。正颜色而近信,则非色庄也。辞,言语。气,声气 也。鄙,凡陋也。倍,与背同,谓背理也。笾,竹豆。豆,木 豆。言道虽无所不在,然君子所重者,在此三事而已。是皆修 身之要、为政之本,学者所当操存省察,而不可有造次颠沛之 违者也。若夫笾豆之事,器数之末,道之全体固无不该,然其 分则有司之守,而非君子之所重矣。程子曰 :“动容貌,举一 身而言也。周旋中礼,暴慢斯远矣。正颜色则不妄,斯近信矣。 出辞气,正由中出,斯远鄙倍。三者正身而不外求,故曰笾豆 之事则有司存。”尹氏曰“养于中则见于外,曾子盖以修己为 为政之本。若乃器用事物之细,则有司存焉。”
曾子曰:“以能问于不能,以多问于寡;有若无,实若虚,犯而不校,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。”校,计校也。友,马氏 以为颜渊是也。颜子之心,惟知义理之无穷,不见物我之有间, 故能如此。谢氏曰 :“不知有余在己,不足在人;不必得为在 己,失为在人,非几于无我者不能也。”
曾子曰:“可以托六尺之孤,可以寄百里之命,临大节而不可夺也。君子人与?君子人也 。”与,平声。其才可以辅幼 君、摄国政,其节至于死生之际而不可夺,可谓君子矣。与, 疑辞 。也,决辞。设为问答,所以深着其必然也。程子曰: “节操如是,可谓君子矣。”
曾子曰:“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。弘,宽广也。毅,强忍也。非弘不能胜其重,非毅无以致其远。仁以为己任, 不亦重乎?死而后已,不亦远乎?”仁者,人心之全德,而必 欲以身体而力行之,可谓重矣。一息尚存,此志不容少懈,可 谓远矣。程子曰 :“弘而不毅,则无规矩而难立;毅而不弘, 则隘陋而无以居之。”又曰“弘大刚毅,然后能胜重任而远到。”
子曰 :“兴于诗,兴,起也。诗本性情,有邪有正,其为言既易知,而吟咏之间,抑扬反复,其感人又易入。故学者之 初,所以兴起其好善恶恶之心,而不能自已者,必于此而得之。 立于礼。礼以恭敬辞逊为本,而有节文度数之详,可以固人肌 肤之会,筋骸之束。故学者之中,所以能卓然自立,而不为事 物之所摇夺者,必于此而得之。成于乐 。”乐有五声十二律, 更唱迭和,以为歌舞八音之节,可以养人之性情,而荡涤其邪 秽,消融其查滓。故学者之终,所以至于义精仁熟,而自和顺 于道德者,必于此而得之,是学之成也。按内则,十年学幼仪, 十三学乐诵诗,二十而后学礼。则此三者,非小学传授之次, 乃大学终身所得之难易、先后、浅深也。程子曰 :“天下之英 才不为少矣,特以道学不明,故不得有所成就。夫古人之诗, 如今之歌曲,虽闾里童稚,皆习闻之而知其说,故能兴起。今 虽老师宿儒,尚不能晓其义,况学者乎?是不得兴于诗也。古 人自洒埽应对,以至冠、昏、丧、祭,莫不有礼。今皆废坏, 是以人伦不明,治家无法,是不得立于礼也。古人之乐:声音 所以养其耳,采色所以养其目,歌咏所以养其性情,舞蹈所以 养其血脉。今皆无之,是不得成于乐也。是以古之成材也易, 今之成材也难。”
子曰 :“民可使由之,不可使知之。”民可使之由于是理之当然,而不能使之知其所以然也。程子曰 :“圣人设教,非 不欲人家喻而户晓也,然不能使之知,但能使之由之尔。若曰 圣人不使民知,则是后世朝四暮三之术也,岂圣人之心乎?”
子曰:“好勇疾贫,乱也。人而不仁,疾之已甚,乱也。”好,去声 。好勇而不安分,则必作乱 。恶不仁之人而使之无 所容,则必致乱。二者之心,善恶虽殊,然其生乱则一也。
子曰:“如有周公之才之美,使骄且吝,其余不足观也已。”才美 ,谓智能技艺之美 。骄,矜夸。吝,鄙啬也。程子曰: “此甚言骄吝之不可也。盖有周公之德,则自无骄吝;若但有 周公之才而骄吝焉,亦不足观矣。”又曰:“骄,气盈。吝, 气歉。”愚谓骄吝虽有盈歉之殊,然其势常相因 。盖骄者吝之 枝叶,吝者骄之本根。故尝验之天下之人,未有骄而不吝,吝 而不骄者也。
子曰:“三年学,不至于谷,不易得也。”易,去声。谷,禄也。至,疑当作志。为学之久,而不求禄,如此之人,不易 得也。杨氏曰 :“虽子张之贤,犹以干禄为问,况其下者乎? 然则三年学而不至于谷,宜不易得也。”
子曰:“笃信好学,守死善道。好,去声。笃,厚而力也。不笃信,则不能好学;然笃信而不好学,则所信或非其正。不 守死,则不能以善其道;然守死而不足以善其道,则亦徒死而 已。盖守死者笃信之效,善道者好学之功。危邦不入,乱邦不 居。天下有道则见,无道则隐。见,贤遍反。君子见危授命, 则仕危邦者无可去之义,在外则不入可也。乱邦未危,而刑政 纪纲紊矣,故洁其身而去之。天下,举一世而言。无道,则隐 其身而不见也。此惟笃信好学、守死善道者能之。邦有道,贫 且贱焉,耻也;邦无道,富且贵焉,耻也 。”世治而无可行之 道,世乱而无能守之节,碌碌庸人,不足以为士矣,可耻之甚 也。晁氏曰 :“有学有守,而去就之义洁,出处之分明,然后 为君子之全德也。”
子曰 :“不在其位,不谋其政。”程子曰:“不在其位,则不任其事也,若君大夫问而告者则有矣。”
子曰 :“师挚之始,关雎之乱,洋洋乎!盈耳哉。”挚,音至。雎,七余反。师挚,鲁乐师名挚也。乱,乐之卒章也。 史记曰“关雎之乱以为风始。”洋洋,美盛意 。孔子自卫反鲁 而正乐,适师挚在官之初,故乐之美盛如此。
子曰:“狂而不直,侗而不愿,悾悾而不信,吾不知之矣。”侗,音通。悾,音空。侗,无知貌。愿,谨厚也。悾悾,无能 貌。吾不知之者,甚绝之之辞 ,亦不屑之教诲也 。苏氏曰: “天之生物,气质不齐。其中材以下,有是德则有是病。有是 病必有是德,故马之蹄啮者必善走,其不善者必驯。有是病而 无是德,则天下之弃才也。”
子曰 :“学如不及,犹恐失之。”言人之为学,既如有所不及矣,而其心犹竦然,惟恐其或失之,警学者当如是也。程 子曰 :“学如不及,犹恐失之,不得放过。纔说姑待明日,便 不可也。”
子曰 :“巍巍乎!舜禹之有天下也,而不与焉。”与,去声。巍巍,高大之貌。不与,犹言不相关,言其不以位为乐也。
子曰 :“大哉尧之为君也!巍巍乎!唯天为大 ,唯尧则之。荡荡乎!民无能名焉。唯,犹独也。则,犹准也。荡荡, 广远之称也。言物之高大,莫有过于天者,而独尧之德能与之 准。故其德之广远,亦如天之不可以言语形容也。巍巍乎!其 有成功也;焕乎,其有文章!”成功,事业也。焕,光明之貌。 文章,礼乐法度也。尧之德不可名,其可见者此尔。尹氏曰: “天道之大,无为而成。唯尧则之以治天下,故民无得而名焉。 所可名者,其功业文章巍然焕然而已。”
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。治,去声。五人,禹、稷、契、皋陶、伯益。武王曰 :“予有乱臣十人。”书泰誓之辞。马氏曰: “乱,治也 。”十人,谓周公旦、召公奭、太公望、毕公、 荣公、太颠、闳夭、散宜生、南宫适,其一人谓文母。刘侍读 以为子无臣母之义,盖邑姜也。九人治外,邑姜治内。或曰: “乱本作乿,古治字也。”孔子曰:“才难,不其然乎?唐虞 之际,于斯为盛。有妇人焉,九人而已。称孔子者,上系武王 君臣之际,记者谨之。才难,盖古语,而孔子然之也。才者, 德之用也。唐虞,尧舜有天下之号。际,交会之间。言周室人 才之多,惟唐虞之际,乃盛于此。降自夏商,皆不能及,然犹 但有此数人尔,是才之难得也。三分天下有其二,以服事殷。 周之德,其可谓至德也已矣。”春秋传曰,“文王率商之畔国 以事纣”,盖天下归文王者六州,荆、梁、雍、豫、徐、扬也。 惟青、?、冀,尚属纣耳。范氏曰 :“文王之德,足以代商。 天与之,人归之,乃不取而服事焉,所以为至德也。孔子因武 王之言而及文王之德,且与泰伯,皆以至德称之,其指微矣。” 或曰 :“宜断三分以下,别以孔子曰起之,而自为一章。”
子曰 :“禹,吾无间然矣。菲饮食,而致孝乎鬼神;恶衣服,而致美乎黻冕;卑宫室,而尽力乎沟洫。禹,吾无间然矣。” 闲,去声。菲,音匪。黻,音弗。洫,呼域反。闲,罅隙也, 谓指其罅隙而非议之也。菲,薄也。致孝鬼神,谓享祀丰洁。 衣服,常服。黻,蔽膝也,以韦为之。冕,冠也,皆祭服也。 沟洫,田间水道,以正疆界、备旱潦者也。或丰或俭,各适其 宜,所以无罅隙之可议也,故再言以深美之。○杨氏曰:“薄 于自奉,而所勤者民之事,所致饰者宗庙朝廷之礼,所谓有天 下而不与也,夫何间然之有。”
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