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链接: 老印书画国际 雲亭勸水
当前位置: 首页 > 书籍

论语集注

作者:朱熹   发表时间:2025-04-04 22:56

论语集注卷六


  此篇多评弟子贤否。胡氏曰 :“此篇记闵子骞言行者四,而其一直称闵子,疑闵氏门人所记也。”

  ①“五”原“七 ”,据清仿宋大字本及正文改。

  子曰 :“先进于礼乐,野人也;后进于礼乐,君子也。先进后进,犹言前辈后辈。野人,谓郊外之民。君子,谓贤士大 夫也。程子曰 :“先进于礼乐,文质得宜,今反谓之质朴,而 以为野人。后进之于礼乐,文过其质,今反谓之彬彬,而以为 君子。盖周末文胜,故时人之言如此,不自知其过于文也 。” 如用之,则吾从先进。”用之,谓用礼乐。孔子既述时人之言, 又自言其如此,盖欲损过以就中也。

  子曰 :“从我于陈、蔡者,皆不及门也。”从,去声。孔子尝厄于陈、蔡之间,弟子多从之者,此时皆不在门。故孔子 思之,盖不忘其相从于患难之中也。德行:颜渊,闵子骞,冉 伯牛,仲弓。言语:宰我,子贡。政事:冉有,季路。文学: 子游,子夏行,去声。弟子因孔子之言,记此十人,而幷目其 所长 ,分为四科 。孔子教人各因其材,于此可见。程子曰: “四科乃从夫子于陈、蔡者尔,门人之贤者固不止此。曾子传 道而不与焉,故知十哲世俗论也。”

  子曰:“回也非助我者也,于吾言无所不说。”说,音悦。助我,若子夏之起予,因疑问而有以相长也。颜子于圣人之言, 默识心通,无所疑问。故夫子云然,其辞若有憾焉,其实乃深 喜之。胡氏曰 :“夫子之于回,岂真以助我望之。盖圣人之谦 德,又以深赞颜氏云尔。”

  子曰 :“孝哉闵子骞!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。”闲,去声。胡氏曰 :“父母兄弟称其孝友,人皆信之无异辞者,盖 其孝友之实,有以积于中而着于外,故夫子叹而美之。”

  南容三复白圭,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。三、妻,并去声。诗大雅抑之篇曰 :“白圭之玷,尚可磨也;斯言之玷,不可为 也。”南容一日三复此言,事见家语,盖深有意于谨言也 。此 邦有道所以不废,邦无道所以免祸,故孔子以兄子妻之。范氏 曰:“言者行之表,行者言之实,未有易其言而能谨于行者。 南容欲谨其言如此,则必能谨其行矣。”

  季康子问 :“弟子孰为好学?”孔子对曰:“有颜回者好学,不幸短命死矣!今也则亡。”好,去声。范氏曰:“哀 公、康子问同而对有详略者,臣之告君,不可不尽。若康子者, 必待其能问乃告之,此教诲之道也。”

  颜渊死,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。颜路,渊之父,名无繇。少孔子六岁,孔子始教而受学焉。椁,外棺也。请为椁,欲卖 车以买椁也。子曰 :“才不才,亦各言其子也。鲤也死,有棺 而无椁。吾不徒行以为之椁。以吾从大夫之后,不可徒行也。” 鲤,孔子之子伯鱼也,先孔子卒。言鲤之才虽不及颜渊,然己 与颜路以父视之,则皆子也。孔子时已致仕,尚从大夫之列, 言后,谦辞。胡氏曰:“孔子遇旧馆人之丧,尝脱骖以赙之矣。 今乃不许颜路之请,何邪?葬可以无椁,骖可以脱而复求,大 夫不可以徒行,命车不可以与人而鬻诸市也。且为所识穷乏者 得我,而勉强以副其意,岂诚心与直道哉?或者以为君子行礼, 视吾之有无而已。夫君子之用财,视义之可否岂独视有无而已 哉?

  颜渊死。子曰 :“噫!天丧予!天丧予!”丧,去声。噫,伤痛声。悼道无传,若天丧己也。

  颜渊死,子哭之恸。从者曰 :“子恸矣。”从,去声。恸,哀过也。曰 :“有恸乎?哀伤之至,不自知也。非夫人之为恸 而谁为!”夫,音扶。为,去声。夫人,谓颜渊。言其死可惜, 哭之宜恸,非他人之比也。胡氏曰 :“痛惜之至,施当其可, 皆情性之正也。”

  颜渊死,门人欲厚葬之,子曰 :“不可。”丧具称家之有无,贫而厚葬,不循理也。故夫子止之。门人厚葬之。盖颜路 听之。子曰 :“回也视予犹父也,予不得视犹子也。非我也, 夫二三子也。”叹不得如葬鲤之得宜,以责门人也。

  季路问事鬼神。子曰 :“未能事人,焉能事鬼?”敢问死。曰:“未知生,焉知死?”焉,于虔反。问事鬼神,盖求所以 奉祭祀之意。而死者人之所必有,不可不知,皆切问也。然非 诚敬足以事人,则必不能事神;非原始而知所以生,则必不能 反终而知所以死。盖幽明始终,初无二理,但学之有序,不可 躐等,故夫子告之如此。程子曰 :“昼夜者,死生之道也。知 生之道,则知死之道;尽事人之道,则尽事鬼之道。死生人鬼, 一而二,二而一者也。或言夫子不告子路,不知此乃所以深告 之也。”

  闵子侍侧,誾誾如也;子路,行行如也;冉有、子贡,侃侃如也。子乐。誾、侃,音义见前篇。行,胡浪反。乐,音洛。 行行,刚强之貌。子乐者,乐得英材而教育之 。“若由也,不 得其死然。”尹氏曰:“子路刚强,有不得其死之理,故因以 戒之。其后子路卒死于卫孔悝之难。”洪氏曰:“汉书引此句, 上有曰字。”或云:“上文乐字,即曰字之误。”

  鲁人为长府。长府,藏名。藏货财曰府。为,盖改作之。闵子骞曰 :“仍旧贯,如之何?何必改作?”仍,因也。贯, 事也。王氏曰 :“改作,劳民伤财。在于得已,则不如仍旧贯 之善 。”子曰:“夫人不言,言必有中。”夫,音扶。中,去 声。言不妄发,发必当理,惟有德者能之。

  子曰 :“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?”程子曰:“言其声之不和,与己不同也。”家语云:“子路鼓瑟,有北鄙杀伐之声。” 盖其气质刚勇,而不足于中和 ,故其发于声者如此 。门人不 敬子路。子曰 :“由也升堂矣,未入于室也。”门人以夫子之 言,遂不敬子路,故夫子释之。升堂入室,喻入道之次第。言 子路之学,已造乎正大高明之域,特未深入精微之奥耳,未可 以一事之失而遽忽之也。

  子贡问 :“师与商也孰贤?”子曰:“师也过,商也不及。”子张才高意广,而好为苟难,故常过中。子夏笃信谨守, 而规模狭隘,故常不及。曰:“然则师愈与?”与,平声。愈, 犹胜也。子曰 :“过犹不及。”道以中庸为至 。贤知之过,虽 若胜于愚不肖之不及,然其失中则一也。尹氏曰 :“中庸之为 德也,其至矣乎!夫过与不及,均也。差之毫厘,缪以千里。 故圣人之教,抑其过,引其不及,归于中道而已。”

  季氏富于周公,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。为,去声。周公以王室至亲,有大功,位冢宰,其富宜矣。季氏以诸侯之卿, 而富过之,非攘夺其君、刻剥其民,何以得此?冉有为季氏宰, 又为之急赋税以益其富。子曰 :“非吾徒也。小子鸣鼓而攻之, 可也。”非吾徒,绝之也。小子鸣鼓而攻之,使门人声其罪以 责之也。圣人之恶党恶而害民也如此。然师严而友亲,故己绝 之,而犹使门人正之,又见其爱人之无已也。范氏曰 :“冉有 以政事之才,施于季氏,故为不善至于如此。由其心术不明, 不能反求诸身,而以仕为急故也。”

  柴也愚,柴,孔子弟子,姓高,字子羔。愚者,知不足而厚有余。家语记其“足不履影,启蛰不杀,方长不折。执亲之 丧,泣血三年,未尝见齿。避难而行,不径不窦 ”。可以见其 为人矣。参也鲁,鲁,钝也。程子曰 :“参也竟以鲁得之。” 又曰 :“曾子之学,诚笃而已。圣门学者,聪明才辩,不为不 多,而卒传其道,乃质鲁之人尔。故学以诚实为贵也 。”尹氏 曰:“曾子之才鲁,故其学也确,所以能深造乎道也。”师也 辟,辟,婢亦反。辟,便辟也。谓习于容止,少诚实也。由也 喭。喭,五旦反。喭,粗俗也。传称喭者,谓俗论也。杨氏曰: “四者性之偏,语之使知自励也。”吴氏曰:“此章之首,脱

  ‘子曰’二字。”或疑下章子曰,当在此章之首,而通为一章。

  子曰 :“回也其庶乎,屡空。庶,近也,言近道也。屡空,数至空匮也。不以贫窭动心而求富,故屡至于空匮也。言其近 道,又能安贫也。赐不受命,而货殖焉,亿则屡中 。”中,去 声。命,谓天命。货殖,货财生殖也。亿,意度也。言子贡不 如颜子之安贫乐道,然其才识之明,亦能料事而多中也。程子 曰:“子贡之货殖,非若后人之丰财,但此心未忘耳。然此亦 子贡少时事,至闻性与天道,则不为此矣。”范氏曰:“屡空 者,箪食瓢饮屡绝而不改其乐也。天下之物,岂有可动其中者 哉?贫富在天,而子贡以货殖为心,则是不能安受天命矣。其 言而多中者亿而已,非穷理乐天者也。夫子尝曰:‘赐不幸言 而中,是使赐多言也’,圣人之不贵言也如是。”

  子张问善人之道。子曰:“不践迹,亦不入于室。”善人,质美而未学者也。程子曰 :“践迹,如言循途守辙。善人虽不 必践旧迹而自不为恶,然亦不能入圣人之室也。”张子曰: “善人欲仁而未志于学者也。欲仁,故虽不践成法,亦不蹈于 恶,有诸己也。由不学,故无自而入圣人之室也。”

  子曰 :“论笃是与,君子者乎?色庄者乎?”与,如字。言但以其言论笃实而与之,则未知其为君子者乎?为色庄者乎? 言不可以言貌取人也。

  子路问 :“闻斯行诸?”子曰:“有父兄在,如之何其闻斯行之?”冉有问 :“闻斯行诸?”子曰:“闻斯行之。”公 西华曰 :“由也问闻斯行诸,子曰‘有父兄在’;求也问闻斯 行诸,子曰‘闻斯行之’。赤也惑,敢问。”子曰:“求也退, 故进之;由也兼人,故退之。”兼人,谓胜人也 。张敬夫曰: “闻义固当勇为,然有父兄在,则有不可得而专者。若不禀命 而行,则反伤于义矣。子路有闻,未之能行,唯恐有闻。则于 所当为,不患其不能为矣;特患为之之意或过,而于所当禀命 者有阙耳。若冉求之资禀失之弱,不患其不禀命也;患其于所 当为者逡巡畏缩,而为之不勇耳。圣人一进之,一退之,所以 约之于义理之中,而使之无过不及之患也。”

  子畏于匡,颜渊后。子曰 :“吾以女为死矣。”曰:“子在,回何敢死?”女,音汝。○后,谓相失在后。何敢死,谓 不赴斗而必死也。胡氏曰 :“先王之制,民生于三,事之如一。 惟其所在,则致死焉。况颜渊之于孔子,恩义兼尽,又非他人 之为师弟子者而已。即夫子不幸而遇难,回必捐生以赴之矣。 捐生以赴之,幸而不死,则必上告天子、下告方伯,请讨以复 雠,不但已也。夫子而在,则回何为而不爱其死,以犯匡人之 锋乎?”

  季子然问 :“仲由、冉求可谓大臣与?”与,平声。子然,季氏子弟。自多其家得臣二子,故问之。子曰 :“吾以子为异 之问,曾由与求之问。异,非常也。曾,犹乃也。轻二子以抑 季然也。所谓大臣者:以道事君,不可则止。以道事君者,不 从君之欲。不可则止者,必行己之志。今由与求也,可谓具臣 矣。”具臣,谓备臣数而已。曰:“然则从之者与?”与,平 声。意二子既非大臣,则从季氏之所为而已。子曰 :“弒父与 君,亦不从也。”言二子虽不足于大臣之道 ,然君臣之义则闻 之熟矣,弒逆大故必不从之。盖深许二子以死难不可夺之节, 而又以阴折季氏不臣之心也。尹氏曰 :“季氏专权僭窃,二子 仕其家而不能正也,知其不可而不能止也,可谓具臣矣。是时 季氏已有无君之心,故自多其得人。意其可使从己也,故曰弒 父与君亦不从也,其庶乎二子可免矣。”

 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。子路为季氏宰而举之也。子曰 :“贼夫人之子。”夫,音扶,下同。贼,害也。言子羔质美而未学, 遽使治民,适以害之。子路曰 :“有民人焉,有社稷焉。何必 读书,然后为学?”言治民事神皆所以为学。子曰:“是故恶 夫佞者。”恶,去声。治民事神,固学者事,然必学之已成, 然后可仕以行其学。若初未尝学,而使之即仕以为学,其不至 于慢神而虐民者几希矣。子路之言,非其本意,但理屈辞穷, 而取辨于口以御人耳。故夫子不斥其非,而特恶其佞也。范氏 曰:“古者学而后入政。未闻以政学者也。盖道之本在于修身, 而后及于治人,其说具于方册。读而知之,然后能行。何可以 不读书也?子路乃欲使子羔以政为学,失先后本末之序矣。不 知其过而以口给御人,故夫子恶其佞也。”

  子路、曾皙、冉有、公西华侍坐。坐,才卧反。皙,曾参父,名点。子曰 :“以吾一日长乎尔,毋吾以也。长,上声。 言我虽年少长于女,然女勿以我长而难言。盖诱之尽言以观其 志,而圣人和气谦德,于此亦可见矣。居则曰:‘不吾知也!’ 如或知尔,则何以哉 ?”言女平居,则言人不知我。如或有 人知女,则女将何以为用也?子路率尔而对曰 :“千乘之国, 摄乎大国之间,加之以师旅,因之以饥馑;由也为之,比及三 年,可使有勇,且知方也。”夫子哂之。乘,去声。饥,音机。 馑,音仅。比,必二反,下同。哂,诗忍反。率尔,轻遽之貌。 摄,管束也。二千五百人为师,五百人为旅。因,仍也。谷不 熟曰饥,菜不熟曰馑。方,向也,谓向义也。民向义,则能亲 其上,死其长矣。哂,微笑也。“求!尔何如?”对曰:“方 六七十,如五六十,求也为之,比及三年,可使足民。如其礼 乐,以俟君子。”求,尔何如,孔子问也,下放此 。方六七十 里,小国也。如,犹或也。五六十里,则又小矣。足,富足也。 俟君子,言非己所能。冉有谦退,又以子路见哂,故其辞益逊。 “赤!尔何如?”对曰:“非曰能之,愿学焉。宗庙之事,如 会同,端章甫,愿为小相焉。”相,去声 。公西华志于礼乐之 事,嫌以君子自居。故将言己志而先为逊辞,言未能而愿学也。 宗庙之事,谓祭祀。诸侯时见曰会,众眺曰同。端,玄端服。 章甫,礼冠。相,赞君之礼者。言小 ,亦谦辞 。“点!尔何 如?”鼓瑟希,铿尔,舍瑟而作。对曰:“异乎三子者之撰。” 子曰 :“何伤乎?亦各言其志也。”曰:“莫春者,春服既成。 冠者五六人,童子六七人,浴乎沂,风乎舞雩,咏而归 。”夫 子喟然叹曰;“吾与点也!”铿,苦耕反。舍,上声。撰,士 免反。莫、冠,并去声。沂,鱼依反。雩音于。四子侍坐,以 齿为序,则点当次对。以方鼓瑟,故孔子先问求、赤而后及点 也。希,间歇也。作,起也。撰,具也。春服,单袷之衣。浴, 盥濯也,今上巳祓除是也。沂,水名,在鲁城南,地志以为有 温泉焉,理或然也。风,乘凉也。舞雩,祭天祷雨之处,有坛 墠树木也。咏,歌也。曾点之学,盖有以见夫人欲尽处,天理 流行,随处充满,无少欠阙。故其动静之际,从容如此。而其 言志,则又不过即其所居之位,乐其日用之常,初无舍己为人 之意。而其胸次悠然,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,各得其所之妙, 隐然自见于言外。视三子之规规于事为之末者,其气象不侔矣, 故夫子叹息而深许之。而门人记其本末独加详焉,盖亦有以识 此矣。三子者出,曾皙后。曾皙曰 :“夫三子者之言何如?” 子曰 :“亦各言其志也已矣。”夫,音扶 。曰:“夫子何哂由 也?”点以子路之志,乃所优为,而夫子哂之,故请其说。曰: “为国以礼,其言不让,是故哂之。”夫子盖许其能,特哂其 不逊。“唯求则非邦也与? ”“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 也者?”与,平声,下同 。曾点以冉求亦欲为国而不见哂, 故微问之。而夫子之答无贬辞,盖亦许之。“唯赤则非邦也与?” “宗庙会同,非诸侯而何?赤也为之小,孰能为之大?”此亦 曾皙问而夫子答也。孰能为之大,言无能出其右者,亦许之之 辞。程子曰 :“古之学者,优柔厌饫,有先后之序。如子路、 冉有、公西赤言志如此,夫子许之。亦以此自是实事。后之学 者好高,如人游心千里之外,然自身却只在此。”又曰:“孔子 与点,盖与圣人之志同,便是尧、舜气象也。诚异三子者之撰, 特行有不掩焉耳,此所谓狂也。子路等所见者小,子路只为不 达为国以礼道理,是以哂之。若达,却便是这气象也。”又曰: “三子皆欲得国而治之,故夫子不取。曾点,狂者也,未必能 为圣人之事,而能知夫子之志。故曰浴乎沂,风乎舞雩,咏而 归,言乐而得其所也。孔子之志,在于老者安之,朋友信之, 少者怀之,使万物莫不遂其性 。曾点知之,故孔子喟然叹曰 “吾与点也。”又曰:“曾点、漆雕开,已见大意。”

  颜渊问仁。子曰 :“克己复礼为仁。一日克己复礼,天下归仁焉。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?”仁者,本心之全德。克, 胜也。己,谓身之私欲也。复,反也。礼者,天理之节文也。 为仁者,所以全其心之德也。盖心之全德,莫非天理,而亦不 能不坏于人欲。故为仁者必有以胜私欲而复于礼,则事皆天理, 而本心之德复全于我矣。归,犹与也。又言一日克己复礼,则 天下之人皆与其仁,极言其效之甚速而至大也。又言为仁由己 而非他人所能预,又见其机之在我而无难也。日日克之,不以 为难,则私欲净尽,天理流行 ,而仁不可胜用矣 。程子曰: “非礼处便是私意。既是私意,如何得仁?须是克尽己私,皆 归于礼,方始是仁。”又曰:“克己复礼,则事事皆仁,故曰天 下归仁。”谢氏曰:“克己须从性偏难克处克将去。”颜渊曰: “请问其目。”子曰:“非礼勿视,非礼勿听,非礼勿言,非礼 勿动。”颜渊曰:“回虽不敏,请事斯语矣。”目,条件也。颜 渊闻夫子之言,则于天理人欲之际,已判然矣,故不复有所疑 问,而直请其条目也。非礼者,己之私也。勿者,禁止之辞。 是人心之所以为主,而胜私复礼之机也。私胜,则动容周旋无 不中礼,而日用之间,莫非天理之流行矣。事,如事事之事。 请事斯语,颜子默识其理,又自知其力有以胜之,故直以为己 任而不疑也。程子曰 :“颜渊问克己复礼之目,子曰,‘非礼 勿视,非礼勿听,非礼勿言,非礼勿动’,四者身之用也 。由 乎中而应乎外,制于外所以养其中也。颜渊事斯语,所以进于 圣人。后之学圣人者,宜服膺而勿失也,因箴以自警。其视箴 曰:‘心兮本虚,应物无迹。操之有要,视为之则。蔽交于前, 其中则迁。制之于外,以安其内。克己复礼,久而诚矣 。’其 听箴曰:‘人有秉彝,本乎天性。知诱物化,遂亡其正。卓彼 先觉,知止有定。闲邪存诚,非礼勿听。’其言箴曰:‘人心之 动,因言以宣。发禁躁妄,内斯静专。矧是枢机,兴戎出好, 吉凶荣辱,惟其所召。伤易则诞,伤烦则支,己肆物忤,出悖 来违。非法不道,钦哉训辞!’其动箴曰‘哲人知几,之于思; 志士励行,守之于为。顺理则裕,从欲惟危;造次克念,战兢 自持。习与性成,圣贤同归。’”愚按:此章问答,乃传授心法 切要之言。非至明不能察其几,非至健不能致其决。故惟颜子 得闻之,而凡学者亦不可以不勉也。程子之箴,发明亲切,学 者尤宜深玩。

  仲弓问仁。子曰 :“出门如见大宾,使民如承大祭。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在邦无怨,在家无怨。”仲弓曰:“雍虽不 敏,请事斯语矣。”敬以持己,恕以及物,则私意无所容而心 德全矣。内外无怨,亦以其效言之,使以自考也 。程子曰: “孔子言仁,只说出门如见大宾,使民如承大祭。看其气象, 便须心广体胖,动容周旋中礼。惟谨独,便是守之之法。”或 问:“出门使民之时,如此可也;未出门使民之时,如之何?” 曰:“此俨若思时也,有诸中而后见于外。观其出门使民之时, 其敬如此,则前乎此者敬可知矣。非因出门使民,然后有此敬 也。”愚按:克己复礼,干道也;主敬行恕,坤道也 。颜、冉 之学,其高下浅深,于此可见。然学者诚能从事于敬恕之间而 有得焉,亦将无己之可克矣。

  司马牛问仁。司马牛,孔子弟子,名犁,向魋之弟。子曰:“仁者其言也讱。”讱,音刃。讱,忍也,难也 。仁者心存而 不放,故其言若有所忍而不易发 ,盖其德之一端也 。夫子以 牛多言而躁,故告之以此。使其于此而谨之,则所以为仁之方, 不外是矣。曰 :“其言也讱,斯谓之仁已乎?”子曰:“为之 难,言之得无讱乎?”牛意仁道至大,不但如夫子之所言,故 夫子又告之以此。盖心常存,故事不苟,事不苟,故其言自有 不得而易者,非强闭之而不出也。杨氏曰“观此及下章再问之 语,牛之易其言可知。”程子曰:“虽为司马牛多言故及此, 然圣人之言,亦止此为是。”愚谓牛之为人如此,若不告之以 其病之所切,而泛以为仁之大概语之,则以彼之躁,必不能深 思以去其病,而终无自以入德矣。故其告之如此。盖圣人之言, 虽有高下大小之不同,然其切于学者之身,而皆为入德之要, 则又初不异也。读者其致思焉。

  司马牛问君子。子曰 :“君子不忧不惧。”向魋作乱,牛常忧惧。故夫子告之以此曰:“不忧不惧,斯谓之君子已乎?” 子曰 :“ 内省不疚,夫何忧何惧?”夫,音扶。牛之再问, 犹前章之意,故复告之以此。疚,病也。言由其平日所为无愧 于心,故能内省不疚,而自无忧惧,未可遽以为易而忽之也。 晁氏曰 :“不忧不惧,由乎德全而无疵。故无入而不自得,非 实有忧惧而强排遣之也。”

  司马牛忧曰 :“人皆有兄弟,我独亡。”牛有兄弟而云然者,忧其为乱而将死也。子夏曰 :“商闻之矣:盖闻之夫子。 死生有命,富贵在天。命禀于有生之初,非今所能移;天莫之 为而为,非我所能必,但当顺受而已。君子敬而无失,与人恭 而有礼。四海之内,皆兄弟也。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?”既安 于命,又当修其在己者。故又言苟能持己以敬而不间断,接人 以恭而有节文,则天下之人皆爱敬之,如兄弟矣。盖子夏欲以 宽牛之忧,故为是不得已之辞,读者不以辞害意可也。胡氏曰: “子夏四海皆兄弟之言,特以广司马牛之意,意圆而语滞者 也,惟圣人则无此病矣。且子夏知此而以哭子丧明,则以蔽于 爱而昧于理,是以不能践其言尔。”

  子张问明。子曰 :“浸润之谮,肤受之愬,不行焉。可谓明也已矣。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,可谓远也已矣 。”谮, 庄荫反。愬,苏路反。○浸润,如水之浸灌滋润,渐渍而不骤 也。谮,毁人之行也。肤受,谓肌肤所受,利害切身。如易所 谓“剥床以肤,切近灾”者也。愬,愬己之冤也。毁人者渐渍 而不骤,则听者不觉其入,而信之深矣。愬冤者急迫而切身, 则听者不及致详,而发之暴矣。二者难察而能察之,则可见其 心之明,而不蔽于近矣。此亦必因子张之失而告之,故其辞繁 而不杀,以致丁宁之意云。杨氏曰 :“骤而语之,与利害不切 于身者,不行焉,有不待明者能之也。故浸润之谮、肤受之愬 不行,然后谓之明,而又谓之远。远则明之至也。书曰 :‘视 远惟明。’”

  子贡问政。子曰 :“足食。足兵。民信之矣。”言仓廪实而武备修,然后教化行,而民信于我 ,不离叛也 。子贡曰: “必不得已而去,于斯三者何先?”曰:“去兵。”去,上声, 下同。言食足而信孚,则无兵而守固矣。子贡曰 :“必不得已 而去,于斯二者何先?”曰 :“去食。自古皆有死,民无信不 立。”民无食必死,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 。无信则虽生而无以 自立,不若死之为安。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,使民亦宁死而不 失信于我也。程子曰 :“孔门弟子善问,直穷到底,如此章者。 非子贡不能问,非圣人不能答也。”愚谓以人情而言,则兵食 足而后吾之信可以孚于民。以民德而言,则信本人之所固有, 非兵食所得而先也。是以为政者,当身率其民而以死守之,不 以危急而可弃也。

  棘子成曰 :“君子质而已矣,何以文为?”棘子成,卫大夫。疾时人文胜,故为此言。子贡曰 :“惜乎!夫子之说,君 子也。驷不及舌。言子成之言,乃君子之意。然言出于舌,则 驷马不能追之,又惜其失言也。文犹质也,质犹文也。虎豹之? 猶犬羊之?。”其郭反。?皮去毛者也。言文质等耳,不可相 无。若必尽去其文而独存其质,则君子小人无以辨矣。夫棘子 成矫当时之弊,固失之过;而子贡矫子成之弊,又无本末轻重 之差,胥失之矣。

  哀公问于有若曰 :“年饥,用不足,如之何?”称有若者,君臣之辞。用,谓国用。公意盖欲加赋以足用也。有若对曰: “盍彻乎?”彻,通也,均也。周制:一夫受田百亩,而与同 沟共井之人通力合作,计亩均收。大率民得其九,公取其一, 故谓之彻。鲁自宣公税亩,又逐亩什取其一,则为什而取二矣。 故有若请但专行彻法,欲公节用以厚民也。曰 :“二,吾犹不 足,如之何其彻也?”二,即所谓什二也。公以有若不喻其旨, 故言此以示加赋之意。对曰 :“百姓足,君孰与不足?百姓不 足,君孰与足?”民富,则君不至独贫;民贫,则君不能独富。 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,以止公之厚敛,为人上者所宜深念也。 杨氏曰 :“仁政必自经界始。经界正,而后井地均、谷禄平, 而军国之需皆量是以为出焉。故一彻而百度举矣,上下宁忧不 足乎?以二犹不足而教之彻,疑若迂矣。然什一,天下之中正。 多则桀,寡则貉,不可改也。后世不究其本而惟末之图,故征 敛无艺,费出无经,而上下困矣。又恶知盍彻之当务而不为迂 乎?

  子张问崇德、辨惑。子曰 :“主忠信,徙义,崇德也。主忠信,则本立,徙义,则日新。爱之欲其生,恶之欲其死。既 欲其生,又欲其死,是惑也。恶,去声。爱恶,人之常情也。 然人之生死有命,非可得而欲也。以爱恶而欲其生死,则惑矣。 既欲其生,又欲其死,则惑之甚也。‘诚不以富,亦只以异。’ “此诗小雅我行其野之辞也。旧说:夫子引之,以明欲其生 死者不能使之生死。如此诗所言,不足以致富而适足以取异也。 程子曰 :“此错简,当在第十六篇齐景公有马千驷之上。因此 下文亦有齐景公字而误也。”杨氏曰:“堂堂乎张也,难与并 为仁矣。则非诚善补过不蔽于私者,故告之如此。”

 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。齐景公,名杵臼。鲁昭公末年,孔子适齐。孔子对曰 :“君君,臣臣,父父,子子。”此人道之大 经,政事之根本也。是时景公失政,而大夫陈氏厚施于国。景 公又多内嬖,而不立太子。其君臣父子之间,皆失其道,故夫 子告之以此。公曰 :“善哉!信如君不君,臣不臣,父不父, 子不子,虽有粟,吾得而食诸?”景公善孔子之言而不能用, 其后果以继嗣不定,启陈氏弒君篡国之祸。杨氏曰 :“君之所 以君,臣之所以臣,父之所以父,子之所以子,是必有道矣。 景公知善夫子之言,而不知反求其所以然,盖悦而不绎者。齐 之所以卒于乱也。”

  子曰:“片言可以折狱者,其由也与?”折,之舌反。与,平声。片言,半言。折,断也。子路忠信明决,故言出而人信 服之,不待其辞之毕也。子路无●诺。●,留也,犹●怨之●。 急于践言,不留其诺也。记者因夫子之言而记此,以见子路之 所以取信于人者,由其养之有素也。尹氏曰 :“小邾射以句绎 奔鲁,曰:‘使季路要我,吾无盟矣。’千乘之国,不信其盟, 而信子路之一言,其见信于人可知矣。一言而折狱者,信在言 前,人自信之故也。不留诺,所以全其信也。”

  子曰 :“听讼,吾犹人也,必也使无讼乎!”范氏曰:“听讼者,治其末,塞其流也。正其本,清其源,则无讼矣 。”杨 氏曰“子路片言可以折狱,而不知以礼逊为国,则未能使民无 讼者也。故又记孔子之言,以见圣人不以听讼为难,而以使民 无讼为贵。”

  子张问政。子曰 :“居之无倦,行之以忠。”居,谓存诸心。无倦,则始终如一。行,谓发于事。以忠,则表里如一。 程子曰“子张少仁。无诚心爱民,则必倦而不尽心,故告之以 此。”

  子曰:“博学于文,约之以礼,亦可以弗畔矣夫!”重出。

  子曰:“君子成人之美,不成人之恶。小人反是。”成者,诱掖奖劝以成其事也。君子小人,所存既有厚薄之殊,而其所 好又有善恶之异。故其用心不同如此。

 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。孔子对曰:“政者,正也。子帅以正,孰敢不正?”范氏曰 :“未有己不正而能正人者。”胡氏曰: “鲁自中叶,政由大夫,家臣效尤,据邑背叛,不正甚矣。故 孔子以是告之,欲康子以正自克,而改三家之故。惜乎康子之 溺于利欲而不能也。”

  季康子患盗,问于孔子。孔子对曰 :“苟子之不欲,虽赏之不窃。”言子不贪欲,则虽赏民使之为盗,民亦知耻而不窃。 胡氏曰“季氏窃柄,康子夺嫡,民之为盗,固其所也。盍亦反 其本耶?孔子以不欲启之,其旨深矣。”夺嫡事见春秋传。

 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:“如杀无道,以就有道,何如?”孔子对曰 :“子为政,焉用杀?子欲善,而民善矣。君子之德 风,小人之德草。草上之风,必偃 。”焉,于虔反。为政者, 民所视效,何以杀为?欲善则民善矣。上,一作尚,加也。偃, 仆也。尹氏曰 :“杀之为言,岂为人上之语哉?以身教者从, 以言教者讼,而况于杀乎?”

  子张问 :“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?”达者,德孚于人而行无不得之谓。子曰:“何哉,尔所谓达者?”子张务外,夫子 盖已知其发问之意。故反诘之,将以发其病而药之也。子张对 曰:“在邦必闻,在家必闻。”言名誉着闻也。子曰:“是闻 也,非达也。闻与达相似而不同,乃诚伪之所以分,学者不可 不审也。故夫子既明辨之,下文又详言之。夫达也者,质直而 好义,察言而观色,虑以下人。在邦必达,在家必达。夫,音 扶,下同。好、下,皆去声。○内主忠信。而所行合宜,审于 接物而卑以自牧,皆自修于内,不求人知之事。然德修于己而 人信之,则所行自无窒碍矣。夫闻也者,色取仁而行违,居之 不疑。在邦必闻,在家必闻。”行,去声 。○善其颜色以取于 仁,而行实背之,又自以为是而无所忌惮。此不务实而专务求 名者,故虚誉虽隆而实德则病矣。程子曰 :“学者须是务实, 不要近名。有意近名,大本已失。更学何事?为名而学,则是 伪也。今之学者,大抵为名。为名与为利虽清浊不同,然其利 心则一也。”尹氏曰:“子张之学,病在乎不务实。故孔子告 之,皆笃实之事,充乎内而发乎外者也。当时门人亲受圣人之 教,而差失有如此者,况后世乎?”

 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,曰 :“敢问崇德、修慝、辨惑。”慝,吐得反。胡氏曰:“慝之字从心从匿,盖恶之匿于心者。 修者,治而去之。”子曰:“善哉问!善其切于为己。先事后 得,非崇德与?攻其恶,无攻人之恶,非修慝与?一朝之忿, 忘其身,以及其亲,非惑与?”与,平声。先事后得,犹言先 难后获也。为所当为而不计其功,则德日积而不自知矣。专于 治己而不责人,则己之恶无所匿矣。知一朝之忿为甚微,而祸 及其亲为甚大,则有以辨惑而惩其忿矣。樊迟麤鄙近利,故告 之以此,三者皆所以救其失也。范氏曰 :“先事后得,上义而 下利也。人惟有利欲之心,故德不崇。惟不自省己过而知人之 过,故慝不修。感物而易动者莫如忿,忘其身以及其亲,惑之 甚者也。惑之甚者必起于细微,能辨之于早,则不至于大惑矣。 故惩忿所以辨惑也。”

  樊迟问仁。子曰 :“爱人。”问知。子曰:“知人 。”上知,去声,下如字。爱人,仁之施。知人,知之务。樊迟未达。 曾氏曰:“迟之意,盖以爱欲其周,而知有所择,故疑二者之 相悖尔。”子曰:“举直错诸枉,能使枉者直。”举直错枉者, 知也。使枉者直,则仁矣。如此,则二者不惟不相悖而反相为 用矣。樊迟退,见子夏。曰:“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,子曰,

  ‘举直错诸枉,能使枉者直’,何谓也 ?”乡,去声。见,贤遍反。迟以夫子之言,专为知者之事。又未达所以能使枉者直 之理。子夏曰 :“富哉言乎!叹其所包者广,不止言知。舜有 天下,选于众,举皋陶,不仁者远矣。汤有天下,选于众,举 伊尹,不仁者远矣。”选,息恋反。陶,音遥。远,如字。伊 尹,汤之相也。不仁者远,言人皆化而为仁,不见有不仁者, 若其远去尔,所谓使枉者直也。子夏盖有以知夫子之兼仁知而 言矣。○程子曰 :“圣人之语,因人而变化。虽若有浅近者, 而其包含无所不尽,观于此章可见矣。非若他人之言,语近则 遗远,语远则不知近也。”尹氏曰:“学者之问也,不独欲闻 其说,又必欲知其方;不独欲知其方,又必欲为其事。如樊迟 之问仁知也,夫子告之尽矣。樊迟未达,故又问焉,而犹未知 其何以为之也。及退而问诸子夏,然后有以知之。使其未喻, 则必将复问 矣。既问于师 ,又辨诸友,当时学者之务实也如 是。”

  子贡问友。子曰:“忠告而善道之,不可则止,无自辱焉。”告,工毒反。道 ,去声。○友所以辅仁,故尽其心以告之, 善其说以道之。然以义合者也,故不可则止。若以数而见疏, 则自辱矣。

  曾子曰:“君子以文会友,以友辅仁。”讲学以会友,则道益明;取善以辅仁,则德日进。

相关资讯

    暂无相关的数据...

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

验证码: 看不清楚?
    首页 | 书馆 | 话题 | 集市 | 观影 | 赏图 | 下载 | 留言 | 链接

    每日9:00-24:00

    在线客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