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五十二 舞曲歌辞一
【雅舞】
《通典》曰:"乐之在耳者曰声,在目者曰容。声应乎耳,可以听知,容藏于心,难以貌观。故圣人假干戚羽旄以表其容,发扬蹈厉以见其意,声容选和而后大乐备矣。《诗序》曰:'咏歌之不足,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。'然乐心内发,感物而动,不觉手之自运,欢之至也。此舞之所由起也 。"舞亦谓之万。
《礼记外传》曰 :"武王以万人同灭商,故谓舞为万。"《商颂 》曰 :"万舞有奕。"则殷已谓之万矣 。《鲁颂》曰:"万舞洋洋 。"卫诗曰 :"公庭万舞 。"然则万亦舞之名也 。《春秋 》鲁隐公五年:"考仲子之宫,将万焉。公问羽数于众仲,众仲对曰 :'天子用八,诸侯六,大夫四,士二。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,故自八而下,于是初献六羽,始用六佾也。'"杜预以为六六三十六人,而沉约非之,曰 :"八音克谐,然后成乐,故必以八人为列。自天子至士,降杀以两,两者减其二列尔。预以为一列又减二人,至士止余四人,岂复成乐。服虔谓天子八八,诸侯六八,大夫四八,士二八 ,于义为允也。"周有六舞:一曰帗舞,二曰羽舞,三曰皇舞,四曰旄舞,五曰干舞,六曰人舞。帗舞者,析五彩纟曾,若汉灵星舞子所持是也。羽舞者,析羽也。皇舞者,杂五彩羽,如凤皇色,持之以舞也。旄舞者,牦牛之尾也。干舞者,兵舞持盾而舞也。人舞者,无所执,以手袖为威仪也。《周官·舞师》:"掌教兵舞,帅而舞山川之祭祀。教帗舞,帅而舞社稷之祭祀。教羽舞,帅而舞四方之祭祀 。教皇舞,帅而舞旱之事。"乐师亦掌教国子小舞。自汉以后,乐舞浸盛。故有雅舞,有杂舞。雅舞用之郊庙、朝飨,杂舞用之宴会。晋傅玄又有十余小曲,名为舞曲。
故《南齐书 》载其辞云:"获罪于天,北徙朔方。坟墓谁扫,超若流光 。"疑非宴乐之辞,未详其所用也。前世乐饮酒酣,必自起舞 。诗云"屡舞仙仙"是也 。故知宴乐必舞,但不宜屡尔。讥在屡舞,不讥舞也。汉武帝乐饮,长沙定王起舞是也。
自是已后,尤重以舞相属,所属者代起舞,犹世饮酒以杯相属也。灌夫起舞以属田蚡,晋谢安舞以属桓嗣是也。近世以来,此风绝矣。
雅舞者,郊庙朝飨所奏文武二舞是也。古之王者,乐有先后,以揖让得天下,则先奏文舞,以征伐得天下,则先奏武舞,各尚其德也。黄帝之《云门 》,尧之《大咸》,舜之《大韶》,禹之《大夏》,文舞也。殷之《大濩 》,周之《大武》,武舞也。周存六代之乐,至秦唯余《韶 》《武》。汉魏已后,咸有改革。然其所用,文武二舞而已,名虽不同,不变其舞。故《古今乐录 》曰:"自周以来,唯改其辞,示不相袭,未有变其舞者也。"然自《云门 》而下,皆有其名而亡其容,独《大武》之制,存而可考。《乐记》曰 :"乐者,象成者也。总干而山立,武王之事也。发扬蹈厉,太公之志也。武乱皆坐,周召之治也。武始而北出,再成而灭商,三成而南,四成而南国是强,五成而分周公左,召公右,六成复缀以崇天子,夹振之而四伐盛,威于中国也。分夹而进,事早济也,久立于缀,以待诸侯之至也 ,故季札观乐见舞象箾南钥者,曰 :'美哉犹有憾。'见舞《大武 》者,曰:'美哉周之盛也,其若此乎 !'其后成王以周公为有勋劳,命鲁公世世祀周公,以天子礼乐,升歌清庙,下管象武,朱干玉戚,冕而舞《大武 》,皮弁素积,裼而舞《大夏 》,以广鲁于天下也。自汉已后,又有庙舞,各用于其庙,凡此皆雅舞也。"
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