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链接: 老印书画国际 雲亭勸水
当前位置: 首页 > 书籍  > 全元曲

關漢卿

作者:關漢卿   发表时间:2011-12-11 09:07

目录


  關漢卿,名不詳,字漢卿,號已齋,又作一齋。大都(今北京市)人,見元鍾嗣成《錄鬼簿》及熊自得《析津志》;一說解州(今山西解縣)人,見元朱右《元史補遺》;一說祁州伍仁村(在今河北安國市)人,見明·郭回應《祁州志》。

  元人邾經《青樓集·序》載:“我皇元初並海宇,而金之遺民若杜善夫、白蘭谷、關已齋輩,皆不屑仕進,乃嘲風弄月,留連光景。”白朴出生於西元一二二六年,與白樸並列爲“金之遺民”的關漢卿,普遍認爲其出生時間也在白氏誕年前後。關漢卿的散曲有〔大德歌〕十首,其末首雲:“吹一個,彈一個,唱新行大德歌。”大德,是元成宗的年號(一二九七——一三○七)。另據元人周德清西元一三二四年的《中原音韻·序》載:“樂府之盛、之備、之難,莫如今時。……則自關、鄭、白、馬,一新製作。……諸公已矣,後學莫及。”可知關漢卿的卒年在一二九七年以後、一三二四年之前。

  關漢卿由於年輩早、作品多、水平高,自然成爲“玉京書會燕趙才人”的中心人物,一大批有成就的雜劇作家都團結在他的周圍。例如,《瀟湘夜雨》的作者楊顯之“與漢卿莫逆交,凡有珠玉,與公較之”。並因經常同關漢卿一起評改劇作而號爲“楊補丁”。有《愛女論》行世的費君祥與“漢卿交”甚深。梁進之與漢卿“相親爲故友”。以寫李逵戲著稱的高文秀,被譽爲“小漢卿”。首創“南北詞調合腔”的沈和甫,被稱爲“蠻子漢卿”。王和卿與關氏更是無話不談,常相譏謔。著名演員朱簾秀與漢卿也甚有交情,關漢卿曾精撰一首〔一枝花〕《贈朱簾秀》。由此可知,關漢卿在當時是一位名副其實的“驅梨園領袖,總編修師首,撚雜劇班頭”。(《錄鬼簿》賈仲明補挽詞)元滅宋統一全國(一二七九)之後,關漢卿曾離開大都沿大運河南下,來到淮安、揚州,到過南方戲曲中心的杭州,並寫有[南呂·一枝花]《杭州景》,大約還到過開封、洛陽等地。

  關漢卿不僅是一位著名的雜劇作家,而且還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家。他說:“我也會圍棋,會蹴踘,會打圍,會插科,會歌舞,會吹彈,會咽作,會吟詩,會雙陸。”(關漢卿[一枝花]《不伏老》)元人熊自得《析津志》說他“生而倜儻,博學能文,滑稽多智,蘊藉風流,爲一時之冠”。明人臧晉叔《元曲進·序》還說:“關漢卿輩,爭挾長技自見,至躬踐排場,面敷粉墨,以爲我家生活,偶倡優而不辭者。”

  關漢卿一生共寫劇本六十七種,現存十八種,按內容可分爲公案戲、風情戲、歷史傳奇戲三種。前者多取材于現實,以極爲感人的藝術形象,揭露了社會的黑暗、官場的腐敗,並且爲人民的苦難大聲呼喊,如《竇娥冤》、《蝴蝶夢》、《魯齋郎》等。其中,《竇娥冤》是最傑出的代表,近人王國維先生在《宋元戲曲史》中說:“即列之於世界大悲劇中,亦無愧色。”在風情戲中,作者以滿腔熱情謳歌了爲自由婚姻而進行抗爭的男女青年,尤其是女性。上至高官小姐王瑞蘭(《拜月亭》),下至年輕孀婦譚記兒(《望江亭》)、身爲奴婢的燕燕(《調風月》),以及最下層的妓女趙盼兒(《救風塵》)、杜蕊娘(《金線池》)、謝天香(《謝天香》)等。在傳奇戲中,作者飽蘸彩墨精心描繪了爲國立功的英雄形象,如關羽、張飛、李存孝等。其中《單刀會》是與日月齊輝的不朽之作。關漢卿不僅是位偉大的戲劇家,還是卓越的散曲家,他一生共寫小令六十二首,套曲十八套,均是元曲的佳品,也是研究關漢卿本人的寶貴資料。

  一個多世紀前《竇娥冤》已翻譯到歐洲。一九五八年,關漢卿被世界和平理事會定爲“世界文化名人”,在北京隆重舉行了關漢卿戲劇活動七百周年紀念大會;關漢卿的作品不僅是我國藝苑中的奇葩,也是世界文庫中的瑰寶。

上一页:没有了

下一页:没有了

相关资讯

    暂无相关的数据...

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

验证码: 看不清楚?
    首页 | 书馆 | 话题 | 集市 | 观影 | 赏图 | 下载 | 留言 | 链接

    每日9:00-24:00

    在线客服